在中国美院80周年庆典上,有一个新开放的展览让来宾们颇为心动。那就是世界级艺术史大师恩斯特·贡布里希私人收藏的3000多册艺术史论书籍。
喜爱艺术的人几乎都知道贡布里希。这位西方传统美术史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大师,是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是英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艺术的故事》就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2001年他去世后,其后代把他的这些藏书捐给了中国美院,因为他们知道父亲生前非常喜爱中国艺术,这里有他的知音——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翻译推广贡布里希著作的范景中,还有他的得意门生曹意强。
“以后人们研究贡布里希恐怕要到中国来了。”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学院院长约翰·艾肯说。因为这些书中有贡布里希的读书札记和书评手稿。
从这里,外国院长们感受到的是中国艺术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
中国的美术教育曾经是在西方的启蒙下创办的。当年中国人曾前赴后继,到西方学习,在中国美院的历史上,就出现过三次留学热潮,学校的第一代创办者几乎都有留洋背景,校长林风眠、教务长林文铮、油画系主任吴大羽、雕塑系主任李金发,都是留法归来的。
然而今天,中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已由单向流动转为双向流动,过去的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寻友问道的关系。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告诉记者,此次受邀前来参加论坛的外国美术学院,都与中国美院有多年的合作关系,学院之间互派师生,有来有往,互相学习成了一种常态。
这样的变化,显示了西方世界希望了解中国艺术及其发展变化的迫切心情。他们看到,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代代艺术家并没有迷失自我,而是融会中西、古今、艺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力量,日益受到世界的瞩目。
今天,中国当代艺术频频在国际大展中露脸。圣保罗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这两个西方重要的国际大展总有重要的中国展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院几乎年年有师生校友的作品到国际上去参展。如1986年,校友潘公凯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在巴黎总部举办水墨个展;2003年,施慧、张培力、王澎等受邀在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2006年,王冬龄应邀参加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笔与墨:传统与现代书法艺术”联展。
不仅是艺术创作,中国艺术家发出的声音也开始受到世界的重视。2001年底,新加坡美术馆专门邀请许江与国际上活跃的批评家、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策划奥克维展开对话。老校友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还分别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通讯院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中国美院发出邀请帖时,才一呼百应,在西子湖畔会聚起这样一个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