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要建一个新的郊区吗?”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在一个新城规划的座谈会上发表评论,“道路系统决定了城市的品质,我们的规划是把城市切割成郊区的地块,我们是在城市里面建郊区。”
具体做设计的规划师向他作了说明:“我们只是力所能及地消解这样的情况,可大的方面是由规范决定的,这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
怀着“明智增长”的信念,苏解放与中国的城市打了十多年的交道,却无奈地看着它们一一重复美国的错误。
徒步考察完上海陆家嘴的世纪大道,苏解放的感受是:“在我所到之处,没有什么是为了人的,除非他们有车。步行环境与宜人设施几乎无存,对政府各项基础设施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潜力利用得很糟。”
在陆家嘴很难找到逛街的乐趣,那是一个由大马路、大高楼和大型购物中心拼凑成的世界。“最常见的景观是围墙和大门。”苏解放说,“这里更像是得克萨斯的郊区而不是上海。”
“陆家嘴位于上海的市中心区,它采用的却是美国郊区城市校园式的布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施文告诉本刊记者,“尽管陆家嘴的高楼都是多功能的,但它们形不成城市的气氛,每幢楼都如同一个堡垒,这是把郊区的建设方式搬到了市中心区。”
“准确地说,这样的一个个‘堡垒’不是被设计出来的,”一位曾在陆家嘴作过规划设计的人士对本刊记者说,“它们是被规范做出来的。”
“你拿到一块地之后,按照规范就必须后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再留出一定比例的面积作地面停车,一定比例的面积作地面绿化,交通、消防都得环通,这样,只剩下50%左右的地方给你盖房子。每幢楼都这样做,再加上市政道路的空间,就形成一个个‘孤岛’,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是非人性的尺度。”
“并不是说停车、绿化不重要,”这位人士认为,“而是你把这些指标均摊到每一个项目的头上,就再也不会有紧凑的城市空间,街道上就再也不会有连续的建筑界面了,我们的城市就这样散了架,变得无街可逛。”
(本版稿件均据《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