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体制下的中国,可以说几乎没有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的界分,除了很小一块私人资源外,都是国家资源、行政资源。与此相适应,也就没有明确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分。这是中国不同于其他许多现代国家的特殊性。因此,就像作为转型经济的中国,新体制要在传统体制内部或旁边长出来一样,公共资源也将在转变国家资源、行政资源性质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否则,我们就基本不存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问题。
把国家资源、行政资源中的相当一部分转换为公共资源,把私人资源中的一部分通过税收形式转化为公共资源,都是制度安排下的利益调整。制度建设和实施是一个艰苦过程,利益又具有刚性,其调整难度不难想象。政府充分认识这一点,有助于加快自身改革与建设;企业和老百姓,一方面要自觉足额纳税,另一方面要增强公共意识,自觉关心和监督公共资源的配置。
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体制和发展水平的双重原因,公共资源的短缺程度无疑是很高的,也就是说,在公共服务领域等着用钱的地方很多,有待增进公平的地方也很多。要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和公共资产使用结构,增加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和使用比率,就能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服务,进而逐步改善社会公平公正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