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在英语中称Documentary Photography。摄影师往往要经过长时间关注、深入调查和采访拍摄后,才能完成一组有价值的图片。
说起纪实摄影的历史,美国摄影家马修·布雷迪和20位摄影组的成员曾深入到南北战争的战场上。他们客观、不带个人情绪的拍摄风格记录了军队、战场和被战火摧毁的城市,可以说是早期纪实摄影的典范。1861年至1865年期间,他拍摄的这些照片出现在全国性的报纸与杂志上,读者从照片上目击南北冲突,认识到战争的毁灭性。
单幅摄影图片所表达的内容与信息量显得不够有力,系列报道开始占据纪实摄影的主流位置,它就如同是在纸上定格的纪录片一样。
纪实摄影关注的许多是小人物与小事件,尤其是关注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它不是单纯地讲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或者记录一个事件,而是通过故事、人物或事件来揭示隐含的意义及其作者的思考与关注。林路先生在《跳出镜头的局限》一书中,从“纪实”中英文的概念,以及国外的理论研究,又提出纪实摄影的“文献价值”。这就是要求拍摄者以一种时间的延续观念来面对所拍摄的对象,注重对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深入考察和连续记录。
可见,从事纪实摄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摄影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思想观点,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到镜头前的拍摄场景中去,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抓拍能力和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而最重要也最难坚持的则是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与毅力,一时头脑发烧想去搞纪实摄影是坚持不久的,自然也难出成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上海,几个年轻人组成的“北河盟”摄影小组,拍社会纪实。十几年过去,他们中有人成为洋博士,有人做了大老板,而陆元敏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他一直都住在一个弄堂里,抱着相机拍摄,纪实摄影就需要这种如十月怀胎般的静候与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