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西湖养鱼清浊辩
· 如果再透明些
就能让我更信服
· 每个人的西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西湖养鱼清浊辩
一则“为西湖鱼请命”网帖的现实追踪
■本报记者 沈宇翔
  网络的虚拟世界,比起现实社会,总是要热闹喧嚣得多,畅快淋漓得多。然而,来自网络的声音,有贴近生活反映民声一面,也有不尽符合理性客观的一面。而我们的网闻追踪,就是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合理印证,双向沟通,让网络舆论走出空泛的情绪化误区,找到真正的着陆点。

  网络声音

  7月6日,网名“一壶”的网友,在浙江在线的“浙报网友会”中贴出一篇名为《为西湖鱼请命,共创和谐杭州》的网文——

  据媒体报道,2000年杭州西湖就开始经营性捕鱼,西湖捕鱼权以40万,后涨价至135万的价格承包给绍兴养鱼户,2006年绍兴养鱼户提前退出承包,西湖捕鱼权又以85万一年的价格承包给了杭州袁浦渔民。除了西湖鱼的经济意义,西湖捕鱼到底给西湖带来了什么?

  西湖的水生态环境是否被破坏?

  西湖的鱼、水、水生植物和周边环境,是和谐的共同体,是多年的积累。一条百斤重的大青鱼,现在捕捉走了,可能数十年就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鱼。鱼群的种类也是西湖生态平衡的结果,现在为了养殖,放养了大量外来的鱼、鳖、蟹,完全改变了西湖的水生态。这些后果,不知道当初养殖的时候是否考虑过?

  对杭州旅游业的影响?

  许多地方,鱼也是一道风景,到泰国曼谷,在寺院附近的河流,人们坐着小船,鱼就在人身边跳跃,可以把食物直接喂到鱼嘴里,完全是一幅鱼跃人欢的和谐场面。西湖的鱼捕捉了,对周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湖上的水鸟,也不知道是不是对它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会不会使得西湖的鸟也越来越少?

  西湖的鱼为什么越来越少?

  一些在西湖划手划船的船工说:“早也捕,晚也捕,哪里还有什么鱼。”他们说:以前划船,经常有鱼跳上船,也是游玩的好风景,现在很少看到鱼了。养鱼户在缴付承包费后,为了在承包期内尽量赚钱,对西湖鱼竭泽而渔,根本不考虑长远的利益,也想出把鱼苗放养到西湖里,再捕上来的办法提高产量。因为放养的鱼苗过大,引起市民猜疑,认为是养鱼户把鱼到西湖过场,再抓起来作为西湖鱼高价卖。即使如此,西湖的鱼也不堪捕捞,数量越来越少。

  “一壶”以自己的分析,认为“西湖捕鱼”破坏了西湖的水生态环境,呼吁“为西湖鱼请命,请网下留鱼,就让西湖鱼安安静静,自由自在地游动在杭州人的天堂湖”。

  一时之间,“网下留鱼”的声音迅速在网上流传开来,浙江钓鱼网、十九楼论坛、诸多个人博客都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甚至有网友发起“网下留鱼,网上留名”的签名活动为西湖鱼请命。

  在众多表示支持的声音当中,也有个别网友提出不同的意见,“有控制的捕鱼,也是一种生态平衡”,有回帖问,“我现在想搞明白的是,放鱼、捕鱼对西湖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什么度才是合适的……”但是,和强大的要求“网下留鱼”的声音相比,这样的声音微乎其微。

  现实追踪

  西湖捕鱼到底给西湖带来了什么?有没有存在过度捕捞?对生态环境、对旅游业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虽然网络舆论火热,但是冷静下来思考,只是单方面的认识,也无法得到相关的回应。作为新推出的“网闻追踪”栏目,本周值班记者就此出发,一一对相关部门进行采访,对这种网络舆论作现实追踪和报道——

  西湖水域管理处:

  合理养鱼能净化水质

  西湖水体及水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依据《杭州市西湖水域保护管理条例》,属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西湖水域管理处负责。带着这篇网文的种种问题,记者于7月13日下午来到西湖水域管理处求证,办公室相关人员李家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971年就在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前身“西湖养鱼场”工作的李家伟,说起西湖捕鱼的利弊,正是此种行家里手。“西湖捕鱼,历来是一项大宗物产。1962年,湖产鲜鱼555吨,这是西湖水域有据可查的年产鱼量最高的纪录,”李家伟拿出历史档案来一一指给记者看,1985年,西湖捕鱼57万斤,到了1995年,下降至33万斤,2005年的数据显示,捕鱼数仅有14.7万斤。

  “我们现在的工作,全部都围绕着西湖的水质保护这个角度进行,”李家伟告诉记者,随着对西湖养鱼应“以不影响水质为前提”认识的不断提高,西湖鱼的放养量和产鱼量均受到了控制,年产量以300吨为限,并规定了放养的鱼种和年放养尾数。

  有捕有渔,才是真正的生态平衡。比如近年,成群结队来到西湖的水鸟在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来西湖越冬的候鸟仅有千余只,而到如今已经增加到上万只,原因之一是,水中的鱼儿成美食。

  “凡事都有个度。过量捕捞当然是不好的,完全不捕捞,也不一定就是保护。湖里的鱼儿过多,会影响湖水水质。大量鱼频繁活动,会搅起水底淤泥从而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西湖中鱼儿的总量,应当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有养有渔,这个生态圈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才有利于改善西湖的水质。”

  李家伟告诉记者,西湖中投放一定鱼苗,让其自然生长,也是净化水质的一种手段。因为西湖鱼的养殖,不投放任何饵料,鱼儿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水中的营养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西湖水的富营养化程度,从而改善了水质。从1999年至今,西湖水体已从重度富营养化减轻到目前透明度年均已达65厘米,也就是一眼能看水下半米外的东西。

  “为了改善西湖水质,光一项引水经费,政府每年都要下拨2000多万,而西湖捕鱼权的承包价,今年是85万,我们怎么可能为了捕鱼的一点点收入去破坏西湖生态环境?”李家伟这样说。不过他也要通过我们向网友表示,作为西湖水域管理处这样受公众关心的公共管理部门,谢谢网友的监督。

  西湖鱼亭承包人:

  西湖捕鱼限制很紧

  在今年新一轮承包经营的竞标中,西湖区袁浦乡的养鱼专业户葛麟祥从12家竞标单位中胜出,以85万的承包价获得了西湖鱼的放养、捕捞和经营权。在苏堤边的“西湖鱼亭”里,记者采访了承包人葛麟祥。

  “现在媒体对我们非常关注啊,昨天我们捕捞上来一只5斤2两的甲鱼,就有电视台来报道了。”葛麟祥坦言,因为媒体的报道,“西湖鱼亭”的知名度很大,但公众对“西湖鱼亭”的监督力度也很大。

  “前一任的承包者就吃过这个苦头,为了增加捕鱼量,投放鱼苗中有部分超过了规格,被媒体曝了光,生意受影响。”葛麟祥告诉记者,今年新签署的承包合同对承包者在捕捞规格和鱼苗放养上作了明确规定。比如,捕鱼的规格,合同上明确写道,“必须是白鲢2斤以上,包头鱼2.5斤以上,鲫鱼半斤以上……”不足斤两的鱼一律要放回西湖。而在放苗的要求上,则更加严格,鱼苗放养的70%必须是有利于水质而经济效益较差的花鲢白鲢,所有鱼苗投放必须经管理处审核,而且鱼苗的购置费用也由管理处控制。

  哪些水产对西湖水质的改善有贡献呢?葛麟祥向记者介绍了往西湖里投放的鱼苗。“四大家鱼”是典型的淡水鱼放养鱼种,但并不都适合在西湖里放养。比如草鱼,就对一些水生植物(比如荷花)有伤害。湖中鱼类的放养品种,主要是花鲢和白鲢,辅以适量的鲤鱼、鲫鱼、鳊鱼等,年放养量大约为70万尾。这些鱼儿可以有效遏制因浮游生物过多而水质富营养化,对净化水质、保持湖水透明度大有好处。

  而前几年在西湖中放养的鳖和蟹对于西湖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丰富物种而已。一些死虾死鱼之类,都是鳖和蟹的食物,这是那些滤食性鱼类做不到的。以虾为例,虾的寿命只有一年,其尸体全烂在西湖内,用鳖和蟹来减少动物尸体的有机污染,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同时,鳖和蟹呼吸时常浮到水的表层,能加速水体上下对流,增加水中溶氧及水体自净能力。

  眼下正是盛夏季节,葛麟祥的捕鱼队每天凌晨1点多钟出来作业,因为属于鱼儿的生长期,每天的捕鱼量控制在100多公斤,等到西湖鱼亭早上五六点钟开市,鲢鱼每半公斤3.5元,包头鱼每半公斤6元,相比市场价也贵不了太多,很快就被市民抢购一空。问及盈利状况,葛麟祥心里也没多少把握,只说势头还不错,只要符合西湖鱼的成长规律来放鱼捕鱼,应该有得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西湖养鱼清浊辩 ■本报记者 沈宇翔 2007-7-19 浙江日报000132007-07-1900036;浙江日报000132007-07-1900034;浙江日报000132007-07-1900042;浙江日报000132007-07-19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