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前三期的话题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关注与共鸣,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网友希望能加入我们的QQ群,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还有的询问“zuile”父亲和徐懿妹妹小洁的病情。
4月18日,我们再次和“zuile”、徐懿取得了联系。“zuile”说,他父亲的第一次手术很成功,但目前因为验血结果不好,所以化疗时间推后了。他已经联系好北京的医院,准备送父亲到北京作进一步治疗。
徐懿告诉我们,小洁的肺部感染暂时得到了控制,但因为长期用药,导致肠胃出血,情况可能并不乐观。“我们不会放弃。非常感谢网友的关心,我们一直在努力。谢谢大家!”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祝福。
老院士揭露学生造假
主持人:前段时间,中科院有机所林国强院士的一封公开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学术道德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在这封3000多字的公开信中,64岁的林国强院士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学生黄某论文造假一事,并公开道歉。
黄某是林国强的博士研究生,当时课题组期望利用手性试剂控制的不对称质子化,探讨手性苯酞的合成。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黄某“实现”了这样的设想,其中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尖的学术刊物《美国化学会志》上。
去年,黄某博士毕业去了德国做博士后,但课题组随后发现,黄某的研究成果有问题。经反复实验发现,黄某的实验数据都是假的。虽然林国强表示愿意给她三周的时间考虑与申辩,但最终音讯全无。
林国强说:“更让我寒心的是,在真实的数据面前,她不但没有直面它,而是采取赌咒发誓、错误引导、百般抵赖、直至销声匿迹的态度……她的造假,不仅是毁了她自己,也毁了我和小组的良好声誉。事已至此,我必须公布真相,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目前,林国强已给《美国化学会志》的主编去信,要求撤消那篇论文,并向有机所学位和学术委员会报告造假实情。现在有机所已成立调查小组,展开调查,将根据情节提议通报国务院学位办,撤销黄某的博士学位。
公开信引来网友热议
主持人:林国强院士的这封公开信在网上发表后,立即引来了各界的关注,浙江大学飘渺水云间BBS站和CC98站的网友们对林国强不护短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与赞赏。
xzeng:林院士,学术的典范!
Atzju:试问有多少造假的敢公开承认?
Zhangyang:如果60%的造假行为都能这样处理,估计学术风气会好很多。
主持人:同时,网友们也对学术研究中的监管以及如何防止学术造假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algore:有一个问题,当时投这篇论文的时候怎么没有人管?
Yetti:造假的好处是可以使原本根本没那份能力的人轻松攀升高位,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造假没被查出来呢。
starlq:对于这样的发现,导师应有责任去重复验证和总结的。所以,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反思的。
Ecool:最好有一个长效举措,对那些抄袭、剽窃等行为能及时地发现、惩处,同时也应对那些举报者进行适当的奖励,形成一个创新光荣、剽窃可耻的氛围。
治学要论道德
主持人:浙大不少教授对林国强院士的做法表示敬意,化学系一位教授还给他的博士研究生发了这封公开信。今年,浙大还推出了毕业生论文答辩承诺制,要求全校本科毕业生在答辩前填写承诺协议书,保证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以强调诚信。网友们一致对此表示认可。
中国人:我觉得我们应该形成一种不弄虚作假的风气,要有宁可挂也不作弊的骨气。
White:对待科学还需科学的态度。
Joeyh:纵然放弃学位都不能造假啊。
水瓶座:恪守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我们应从自己做起,从每篇论文做起。
多个层面一起抓
主持人:讲诚信,强调学术道德,要从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多个层面一起抓,来听听浙大各相关负责人的说法。
浙江大学人事处处长张宏建:学术造假会给学校乃至国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学校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措施来规范学术科研管理。浙大制定了《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每年对新进的教师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一旦发现有学术造假行为,就会进行调查,情况属实的将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浙江大学研工部部长沈满洪:去年我们专门制定了各个学科的学术规范条例,编成《研究生学术规范》,在全校范围内试行。我们还建立了学术失范举报机制,学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信件、信函等方式向学院举报。
浙江大学学工部部长费英勤:不及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考试作弊,这都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一方面要完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BBS情报员:浙江大学 袁利民 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