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治学应以诚信为本
· 网络侵权案件成为热点
· 好保安孤身勇斗歹徒
· “爱心互换”
· “爱心互换”
· 贵州道路限速要
征求公众意见
· 开封任命农民工
担任陪审员
· 教育管理类人才需求量最大
· “当今社会倡和谐 我是和谐第一家”
· 孟怀虎被判12年徒刑
· 两名嫌犯落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常山农民王讨饭兄弟两家三代9口人住在同一幢楼里,吃同一锅饭,其乐融融。王家门口有副对联,“口气”之大令人注目——
“当今社会倡和谐 我是和谐第一家”
  “老王,到你家取经来了。”4月17日,常山县招贤镇大麦坞村村干部廖林福,带着4位村民来到了东案乡东头村王讨饭家。

  “当今社会倡和谐、我是和谐第一家”。站在这副“口气”颇大的对联前,廖林福对王讨饭说:“家和万事兴。你们家家庭和睦邻近乡镇都有名。我们要把你家的故事带回去,让村民受教育。”

  三代九口一家人

  王讨饭今年54岁,他和弟弟两家三代9口人都住在同一幢楼里,吃同一锅饭,其乐融融。

  按农村风俗,年轻人结婚了一般要分家。“我们兄弟俩从没这个想法。”王讨饭说,他结婚时,弟弟王海福还在读书,家中只有他和年近花甲的父亲是“正劳力”,弟弟的学费都是靠借的。在生活的重压下,王讨饭没有分家过日子。王海福结婚生子,依然和哥哥住在一起。

  在兄弟情谊的感染下,妯娌之间也成了一对好姐妹。王海福在天马镇中心医院工作,每个星期回家,嫂子都要为他们准备米、菜、粽子,平时经常打电话或捎口信,问钱够不够用。弟媳也经常提醒丈夫:“嫂子身体不好,这个星期一定要去看看。”

  “30多年来,这一家人的和睦真是没得说。”村干部王金珠说。随着人口的增加,原先的老房子住不下了。1998年,兄弟俩凑钱盖新房,左邻右舍或借钱给他们,或帮忙干活。王讨饭的女儿结婚前,特意问丈夫谢伟军:“结婚后你愿意住我们家吗?”谢伟军一口应承。他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在她家玩,这样和睦的家庭我没理由不加入。”

  既能共患难,也能同享福

  都说共患难易、同享福难。但在王讨饭家,随着生活的好转,一家人越来越和睦了。

  王海福忘不了,16岁那年他干农活时农药中毒,乡里的医生说没救了。王讨饭借了150元把他送到县人民医院,捡回了性命。而这150元钱全家人当时不吃不喝两年才能积攒起来。

  王海福也忘不了,他读书时学费、生活费都不会少,每次开学哥哥都会把借来的钱塞到他手中。到他工作时,家里已欠债4000多元。

  8年前,他们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准备让兄弟俩分家。王讨饭哭着说:“这辈子我们都不分家。”

  如今,王海福当起了医生,王讨饭种起了胡柚,儿子、女儿、女婿则在外打工。条件好了,兄弟俩的感情没变。前几年女婿谢伟军承包工地急需垫资,王海福和哥哥赶紧凑齐了1万元钱。

  民间唱戏班吹打之余,旧曲翻新词,唱起了和谐社会。村民们听了都说:“王讨饭一家是真正的和谐之家。”王讨饭兄弟也认同这一说法,今年除夕,一家人挤坐在八仙桌旁,想来想去,写下了这副春联。 (本报记者 王国锋 毛广绘 通讯员 廖小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10 “当今社会倡和谐 我是和谐第一家” 2007-4-20 48256F32002924A6482572C00030A4D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