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拓宽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视野,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从哲学角度,深入探索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可以考虑得更深一些。
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命题不是从理论出发提出来的,而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因为有矛盾才要求和谐,没有矛盾怎么会要求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并遇到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是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隐患,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有矛盾,而且这些矛盾还比较突出、比较紧张、比较尖锐,所以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同志说,“不是说现在成绩很大吗?就GDP来说,已经排到世界第四位了。”我们50岁以上的人,都曾记得“大跃进”中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现在,把英国赶上了,法国落在我们后面,在我们前面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了2000美元,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改革开放29年,成绩那么大,但为什么矛盾和问题又会那么多呢?我认为,这就要辩证地看问题。
邓小平同志20世纪90年代初就讲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发展了,问题反而多了,不发展,问题没那么多。发展起来,问题反而多了,这就是辩证法。道理很简单,“文化大革命”之前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没有发展起来,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吃不上饭,吃不好饭,归结起来就一个问题,穷。虽然穷,但大家都穷,平均主义,大家都差不多:你大学毕业四十多块钱,我大学毕业也是四十多块钱,你干到老,八级工,我干到老,也差不多。全国上下,凭票供应,四两肉,二两油,二三十斤粮食,大家都差不多。因此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并不是那么多,“穷”就是最大的问题了。现在发展起来了,大家吃好了,吃肉、吃鱼、吃山珍、吃海鲜,住的房子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现在生活好了,但随便找一个人一检查,什么脂肪肝,什么糖尿病,什么高血压,什么血脂高,恐怕都有了。发展起来了,生活好了,反而毛病多了。同样,今天发展得快,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多,这叫做“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好中的问题、主流中的支流、阳光下的阴暗面越来越凸现。比如,贫困问题,改革29年,贫困率从31%下降到1.8%,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贫困人口绝对数很少了,但贫困问题却突出了。原因是贫富差距拉开,富者越富,贫者就突出了。
邓小平同志还有一句话,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比解决发展的问题还难。辩证法就是如此,事物的辩证法并不像人们主观愿望那么简单。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尽管是发展中的,但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使已经取得的成绩丧失掉。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五统筹”。“五统筹”就是五大矛盾: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总之,为什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因为矛盾多了、问题多了。有矛盾、有问题,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反过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正视矛盾,就是要解决矛盾,不是否定矛盾,不是回避矛盾,而是要正视矛盾、面对矛盾、解决矛盾、协调矛盾。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一个和谐社会和社会矛盾的关系问题。从理论深度来看,有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即和谐和矛盾的关系问题需要探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为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要重读两本书:一本是《矛盾论》,一本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两本书奠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辩证法三大规律,最根本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就是对立统一观点。毛泽东同志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了中国化的概括,称之为矛盾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概括为矛盾观点。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观点告诉我们:第一,世界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第二,矛盾是事物包括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第三,必须用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观点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认识世界,就是世界观,运用对立统一观点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呢?首先,要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概括的是矛盾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括的是矛盾的特殊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针对中国的特殊矛盾,加以科学回答解决,就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指导思想。其次,要理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强调对立、矛盾,同一性是强调统一、和谐,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结合就是对立统一。矛盾不是没有同一,对立不是没有统一,斗争不是没有和谐。反之,同一不是没有矛盾,统一不是没有对立,和谐不是没有斗争,同一性是相对的。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问题,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是指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前提,矛盾双方共存一个统一体之中。没有东哪来的西,没有上哪来的下。同一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转化、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这里有两种转化、渗透和融合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吃掉一个,矛盾的一方吃掉另一方;另一种情况是双方融合。一个吃掉一个是同一,双方融合也是同一。以上说明,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问题在于,一切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条件变了,形势变了,人们强调的方面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所以,无论是革命、改革还是建设,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点为哲学依据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用很长的篇幅论述社会矛盾问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的。把和谐社会理论哲学基础同对立统一观点对立起来,在认识上是有缺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认识现实社会的矛盾,分析现实社会的矛盾,善于化解现实社会的矛盾。还要深入研究和谐社会和社会基本矛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谐社会和人民内部矛盾,和谐社会与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关系等重大课题。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