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群普通的人走进省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他们是我省刚刚评选出的省十佳热心老人、十佳贴心婆媳、十佳爱心父母、十佳孝心子女。他们的事迹不仅让我们感动,更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坚持做好事,平凡人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事。
何炳堂:
坚持10年助养特困老人
今年76岁的何炳堂,是桐庐县长运公司的一名退休工人,从1997年12月开始,他每年坚持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帮助6至8户特困群众。10年来,已先后帮助了全县13个乡镇的60多户特困老人,资助金额近5万元。
何炳堂家境并不富裕,刚开始扶贫时,夫妻俩的月收入只有1000元,现在也只有1600元左右。为了帮助这些特困群众,他们几乎拿出了所有的积蓄。
何炳堂不仅助养特困老人,还热心支持公益事业。他先后为家乡修路造桥捐水泥46吨;每年夏天,他还每天为过往行人免费供应茶水,至今已坚持10年。
沈汉梅:
八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儿媳
8年前,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村民屠春莲不幸患上了重症肌无力,生活不能自理。婆婆沈汉梅不仅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农活,还主动挑起照顾儿媳的重担。
喂饭送水、穿衣洗脸,沈汉梅成了儿媳的手和腿。最难的是帮助儿媳上厕所,每次儿媳上厕所,沈汉梅都要累得气喘吁吁。一年365天,8年来天天如此,但沈汉梅从不叫苦叫累,把儿媳的生活照料得井井有条。
沈汉梅说,媳妇嫁给了儿子就是自家人,就是自己的女儿,女儿身体不好,母亲就有责任照顾她。为了不让儿媳感到寂寞,沈汉梅经常把儿媳背下楼,让她晒晒太阳,和邻居说说话。
徐仙琴:
一个字一天说上千遍
徐仙琴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的坚持不仅让自己的孩子告别了无声世界,而且已帮助45名聋儿开口说话。
儿子被确诊为聋儿后,徐仙琴没有放弃,她和丈夫东凑西借为孩子配上助听器,并买来关于聋儿康复的资料,一边学一边教孩子。每天只要孩子一睁开眼,徐仙琴就开始和孩子说话,一个字要几百遍上千遍地重复,就连儿子熟睡时,她也俯在儿子耳边,轻轻地一遍又一遍地读同一个音。持续一个月后,儿子终于发出了“妈妈”的声音。
经过4年多的语训,徐仙琴的儿子已经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上学了。现在,她在义乌市佛堂镇开办了一所聋儿语训工作室,帮助更多的聋儿回归有声世界。
陈高年:22年照顾瘫痪母亲
22年前,余姚市临山镇陈高年的母亲因患胸位急性脊髓炎而瘫痪,当时只有12岁的陈高年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一放假,他就回家为母亲洗尿片、洗脚、擦身子。
工作后,陈高年坚持为母亲求医问药,再远的路、再难找的专家,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会想尽办法去尝试。他从杂志上得知针灸能缓解脊髓炎发病时的疼痛,便买来一套针灸器具自学,并先在自己身上一次次地做试验。现在,陈高年的母亲下半身已日渐萎缩,但由于护理得当,全身干干净净,无一处溃烂,看病的医生说,得了这样的病,还能活这么多年,真是个奇迹。
(本报杭州3月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