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媒体点击·求学求职
3  4  
PDF 版
· 联合国里的中国实习生
· 联合国总部
实习生项目
· 人才市场开年招聘活动多
·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信息大参考
· 重视一专多能
· 强调创新和忠诚度
· 2007春季留学移民出国服务
年度盛典周六揭幕
· 重能力 重素质
· 近期热门招聘单位搜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电脑前敲敲键盘,发发邮件,就能得到去联合国总部实习的机会。拥有想像力和自信心的上海女孩潘菁蕴,率先完成这个“童话”——
联合国里的中国实习生
  潘菁蕴今年25岁,是华东师范大学2004级英语语言文学系研究生,现在还没毕业。

  2006年6月5日,潘菁蕴第一次走进了联合国大楼。在她进入联合国实习3个月后,她的两名同班同学成为第二批联合国实习生;6个月后,更多的中国申请者开始拨打潘菁蕴的电话……

  网上申请

  搜索“联合国+实习”

  2004年5月,总部位于泰国的亚太经济社会论坛在上海举行第60届年会,潘菁蕴是一名志愿者。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位泰国志愿者。对方告诉她,研究生通过网上申请就可以去联合国总部实习。

  一年半后,2005年11月,已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潘菁蕴突然萌发“去做点有趣事情”的想法,埋在心中的念头被一触即发。她也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可是,又为什么不呢?

  上网搜索“联合国+实习”,很快在联合国的官方网站上找到了实习的途径。登录、注册,按照网站提供的格式提交实习申请表、英文简历和一篇说明申请此项目原因的英文短文。不到一个小时,潘菁蕴就完成了所有实习申请手续。“比国内一次求职程序还要简单。”潘菁蕴神采飞扬,口气轻松到仿佛只是一次“交作业”。

  在短文中,潘菁蕴写道:自己是个英文专业的研究生,去一个说英语的国家实习将会使自己的英文综合能力大有提高。长久以来,自己一直生活在东方文化背景中,而美国,尤其是在纽约联合国这个世界性组织中,跨文化的大氛围对帮助自己理解多种文化多元共存将是个很好的途径。

  接下去的日子杳无音信。当初一跃龙门的勇气和希望随着漫无边际的等待被逐渐消减得支离破碎。“你能做的都已经做了。”潘菁蕴告诉自己,成功或者失败,自己都已经尽力。

  成功奥秘

  她们仨为何被选中

  4个月后,就在潘菁蕴几乎不再对这件事抱任何希望时,联合国戏剧性地给她发来了“恭喜你”的电子邮件。邮件中,联合国诚意邀请潘菁蕴在2006年6月5日到8月5日前去纽约联合国大楼实习,并根据申请表上所填志愿,安排她在大会与会议管理部。

  “完全没有想到去联合国的实习申请会这么突然就批复下来,顺畅得有点超乎想像。”朋友们羡慕地吃惊地怀疑地看着这个即将踏进联合国的实习生。只是在他们心里,要去那样的国际组织实习实在是件高不可攀的事。和潘菁蕴本科起就同窗的孙一、研究生班的同学沈翠萍,相信潘菁蕴靠的并不仅仅是运气,她们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去再次印证。

  在潘菁蕴的指点下,4月4日,孙一提交申请,6月8日得到邀请,4月20日,沈翠萍提交申请,6月16日得到邀请。两人在潘菁蕴去往美国3个月后也一同踏入了联合国大楼,成为20多年来第二批直接从国内申请过去的实习生。

  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的3名女学生在如此紧凑的时间段内相继获得联合国邀请前往实习,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她们所说的“给机会去锻炼英语”。联合国实习生办公室曾向沈翠萍证实,每天都有几百封来自世界各国的实习申请,“被选中的几率非常小”。3人成功获得邀请背后透露的信息是,在中文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联合国,需要来自中国国内的实习生。

  初到联大

  边跑边解着皮带去安检

  2006年6月5日,是潘菁蕴到联合国大楼报到上班的第一天。当潘菁蕴提前半个小时来到联合国大楼时,她惊讶地发现位于第1大道46街的入口处外,来自世界各国的实习生已经排起了长龙。

  态度和蔼的实习协调员为她办理了实习登记注册,并交给她一张出入安保的巧克力色实习胸牌,上面除了有“实习”字样外,还清楚地写着自己所在部门。

  出入联合国大楼检查随身物品是一项例行规定,在这里,水是不被允许带入的,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也都要取下来,这一点往往让男士们尴尬不已。赶着开会的日子,他们就要边跑边解着皮带去安检。每逢有重大会议召开时,安保还要另外发放通行证件,几证齐全才能畅通无阻。

  找到组织

  实习生自发成立社团

  和潘菁蕴一同参加2006年暑期项目的150多位实习生来自1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实习生有10人左右,但除潘菁蕴一人是直接从国内过去之外,其余都是在世界各地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国内环境没有渠道,也没有这个意识。”潘菁蕴说。

  在来到联合国的第一个星期,潘菁蕴就找到了实习生自己的“组织”,这是一个完全由实习生自发成立的社团,宗旨就是为所有在这两个月内一起实习的所有实习生制作一本纪念册。社团活动完全工作化,每个星期社团委员都要召开一次工作午餐会,确定纪念册制作进程和事务性安排。会后,每个人就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工快速行动。在最初的几周时间里,潘菁蕴承担纪念册的设计和实际实施工作。

  交流途径

  午餐就是最好平台

  潘菁蕴在联合国认识了世界各国的许多实习生朋友,每天早上10时过后,实习生们就开始通过一个专属实习生自己的BBS平台互发邮件,邀请不同国家的实习生共进午餐。餐桌上,没有特别的话题,没有严肃的讨论,不同文化背景成长起来的实习生最真切地介绍着自己国家的生活。一开始只是两三人的小聚餐,不断有其他国家的实习生加入交谈,最终一顿平常午餐往往就成为了这个世界性组织实习生们的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当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实习生开始聊同一个话题时,强烈的地域感和文化差异显露无遗。潘菁蕴清楚地记得世界杯期间,不同国家的实习生们常常围坐一桌一边吃着午餐,一边看着球赛报道。

  “对世界杯,每一个人的立场都很不同,很多亚洲实习生都会支持日韩,而欧洲国家的实习生互相支持的队伍就分得很明确。看着我们热火朝天地议论着世界杯,美国实习生的态度就显得有点不屑一顾,仿佛只有自己国家的棒球赛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每个人意见都高度不同的地方,让你感觉就是浓缩了整个世界。”

  难忘时刻

  幸运地站到安南身边

  在去联合国之前,潘菁蕴和她的同学们就已经在上海很多地方实习过,但她感觉在国内的实习就是“体验一下,仅此而已”。

  第二批去联合国实习的孙一9月5日到联合国报到,9月12日就遇到了联合国第61届年会召开,孙一实习所在的公共信息处决定制作一份集锦来纪念61年来联合国走过的道路。她和3位同事被分派分别承担一部分内容的编辑。

  “当时我很诧异,一个实习生竟然和有着30多年经历的资深员工承担一样的工作,在联合国我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当作实习生看待。”孙一说,接到任务一瞬间那种被信任的感觉简直“棒极了”,几秒钟后随之而来的超强压力也让她一度“焦头烂额”。“看着他们轻而易举就能上手的工作,我却还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9月份,我独自完成了一个项目,就是把大约140盘有安南秘书长的录像带信息整理归类并做成细致的分类表格。这项工作总共花了20天,虽然琐碎,不过最终成果的直接读者就是安南。”孙一兴奋地说,在一次李肇星外长与安南会见时,她还幸运地站到了安南秘书长的旁边。

  “出格”举动

  跟着鼓掌事后脸红

  当然,在联合国实习,就一定有自己的规则。沈翠萍清楚地记得,她在联大有过一次“脸红的经历”。选举5个非常任理事国的时候,沈翠萍被派去记录他们的会议,有一场委内瑞拉和危地马拉的投票选举,竞争激烈异常。“每一次投票,当一国高出几票时,支持这个国家的他国代表就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听到大家都在鼓掌,也就一起跟着鼓起掌来。我的实习导师立即用眼神示意我,再一看,工作区域的其他同事都无一例外地保持着安静,没有一个人对选举结果表示高兴或者沮丧。虽然当时我不明白鼓掌有什么错误,但还是为自己的这一‘出格’举动脸红了半天。”事后,导师告诉沈翠萍,进入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必须保持态度的中立,当选举这种政治性很强的事件发生时,一个工作人员更不能参与其中。

  (本报综合《解放日报》《今晚报》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