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田畈种水稻,土地整理前后,每年生产成本可降低200元左右,粮食产量则每亩提高100公斤以上。一说起“土地整理”,江山市的农民无不交口称赞。
由于地力和耕作条件的改善,农户告别传统的劳作方法,代之以机耕、机播、机割、车运的轻松作业。目前江山市农机总动力达29.38万千瓦,农机拥有量30多万台(件),比“九五”期末增加近3倍。
江山地处浙西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江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相当一部分耕地处于山区、丘陵之中,地形高低不平,田块大小不一,路渠不配套,耕作不方便,土地利用效率低,防灾抗灾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自1998年始,江山市狠下决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国土资源部门在对全市可开发利用土地的潜力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编制了《江山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年至2010年)》,分步实施项目建设。市政府成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领导小组,并设立市土地整理中心,加强领导力量,健全组织机构,全面实施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
由此,一场让荒地变良田、向土地要效益的“大会战”在江山大地打响。截止到2006年,共开展土地整理项目6期,实施项目86个,项目涉及19个乡镇,整理总面积达24.82万亩,投入资金2.33亿元,共建成标准农田19.6万亩,新增有效耕地4.09万亩。在项目建设中,拆除房屋2.43万平方米,迁移坟墓10700多穴,建成机耕路1060公里,灌排渠道1350公里,种植防护林木8.5万多株。同时申报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3个,实施整理总面积5.48万亩,争取国家补助资金7719万元。其中郎风畈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面积1.42万亩,国家补助资金1892万元已全部到位,计划今年通过验收;峡口镇等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面积2.26万亩,国家补助资金3143万元;石门镇等土地整理项目面积近1.8万亩,初步预算投资2684万元,已得到国土资源部的批准。
如今走进江山农村,极目处是“田成方、林成行、路相连、渠相通”的标准农田,原先的“象形田”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方格田”,原先的“靠天田”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广阔的田野上,机耕路纵横交错,宽坦笔直;排灌渠四通八达,流水通畅;田埂边林木葱郁,生机盎然。同时,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广使用有机肥,以提高整理后耕地保肥、保水、保温能力。江山市政府将新开发整理耕地培肥资金纳入土地开发整理成本,今年免费提供有机肥2010吨,用于2.01万亩标准农田培肥,大大提高了土地整理的实际效果。
同样,宅基地整理也让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土地整理政策的厚遇。江山农村村庄布局分散,点多规模小,全市农村人口48.7万人居住在2850个自然村里。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全市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10.26万亩,农民人均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大大超过建设部颁布的村庄(在发展用地偏紧地区)人均用地60~80平方米的标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江山市从实际出发,结合下山脱贫工程、村庄整治工程,于去年投入资金2800万元,实施宅基地整理1889.6亩,搬迁农居12.5万多平方米,整理后可新增有效耕地1749.6亩。同时,利用村庄存量建设用地、山坡地764亩,安置拆迁农民3408户,建成农民新村(居民点)23个。这有效促进了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以逐步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并将建设用地复垦周转指标用于工业、城镇重点急需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十一五”期间,江山市将再实施宅基地整理6000亩以上。
土地整理绘新篇,喜看稻菽千重浪。据统计,2006年,江山市粮食复种面积5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4.3万吨,农业生产总值预计可达20亿元。江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陈新国认为,实施土地整理8年间,政府虽花了2.6亿多元,但这不仅没有迟滞江山的发展,反而使江山的发展更加健康、协调、快速。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1999年全市生产总值32.35亿元,农业生产总值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到2006年预计可分别上升为86亿元、20亿元和6100元,是江山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
(通讯员 王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