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财经一周
3  4  
PDF 版
· “3+n”彰显以客为尊
· 民生理财新品挂钩金融概念港股
· 中信“3S”服务:助企业应对汇率风险
· 太平洋秋拍下周举槌
· 金e顺家居银行:我家里的银行
· 平安携手大型公益献血、献髓活动
· 工行支付密码:给企业钱箱加把锁
· 特种设备的涵义
· “七乐彩”获财政部批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特种设备的涵义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都把这类设备、设施纳入了政府安全监察范围。

  特种设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每年消耗掉70%煤产量的锅炉,是工业生产的“心脏”;石化装置中,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比重高达40%;长输管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血管”;起重机械、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为现代生产物料的搬运设备,是支持工业、建筑业、物流业等主要产业的“骨干”;电梯已成为现代化城市中必备的代步工具;气瓶作为常见压力容器早已进入千家万户;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为人们带来了诸多生活乐趣。但是,特种设备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如果管理不善,也会酿成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我省特种设备使用

  和产业发展概况

  ——我省在用特种设备情况及特点

  截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特种设备总量为35.82万台,其中锅炉52495台、压力容器148179台、电梯57758台、起重机械75263台、游乐设施489台、客运索道17条、厂(场)内机动车辆23996台;另外,还有各类气瓶1716.5万只、压力管道1.56万公里。

  我省特种设备呈现出“多、广、散”的特点。多,就是特种设备数量多,总量居全国第3位,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且数量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电梯更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递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省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广,就是从使用范围看,特种设备已被广泛使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一、二、三产业及家庭均使用广泛;散,即特种设备使用主体的经济成分呈多样化、多元化,在用特种设备不仅遍布在城镇中的工厂、宾馆、家庭、公园,也有不少分散在农村作坊,使用者包含社会各阶层,有干部、工人、农民、军人和知识分子,也有老人和儿童。

  ——我省特种设备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目前,我省共有持证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充装)单位1468家,居全国第5位。其中持证的锅炉制造单位66家,压力容器制造单位165家(气瓶制造单位12家),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单位158家,电梯制造单位38家,起重机械制造单位106家,游乐设施制造单位7家,厂(场)内机动车辆制造单位1家,气瓶充装单位363家,压力容器设计单位42家,压力管道设计单位30家,锅炉安装维修单位95家,电梯安装维修单位184家,起重机械安装维修单位125家,游乐设施安装维修单位3家,压力管道安装单位85家。与2000年相比,持证生产单位增加了615家。

  我省特种设备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全国乃至全球已占有一定地位。其中,一次性非重复充装气瓶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80%以上出口美国、东南亚国家;阀门、管件等压力管道元件制造产量约占全国70%左右;我省的空压机储罐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大量出口欧美;空气分离设备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以上;余热锅炉技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扶梯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电梯产量为全国第二;发电设备安装实力进入全国前三强。

  我省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十五”以来,我省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紧紧围绕“平安浙江”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扎实工作、勇于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切实的成效。通过深入普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省特种设备的数量和分布,初步掌握了全省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通过整治,及时消除了一大批事故隐患;通过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社会监督支持”的切合浙江实际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格局和新机制;通过抓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检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十五”以来,我省在设备总量以15%以上速度递增的情况下,特种设备事故仍总体呈下降趋势,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明显好转,有效地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与经济安全。2001-2005年,全省共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110起,死亡88人,受伤73人。其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4起,死亡13人。未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2004、2005两年未发生一起重大事故。与“十五”初期相比,2005年底我省特种设备数是初期的1.89倍,年事故起数却下降了44%;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从1.37降为0.39,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的态势。截至11月底,全省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13起,死亡15人,受伤15人,每万台特种设备事故率为0.34起,经过努力全年可低于省政府下达的0.8起/万台的控制目标。

  特种设备事故分析

  对特种设备事故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找出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和趋势,反映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原因存在一个变化过程,在某类特种设备纳入安全监察的初期,事故发生原因中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先天不足”是主要原因。而随着安全监察的逐步到位,使用、管理不善等原因逐步成为主要原因。统计表明,“十五”期间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依次为:(1)因使用环节原因导致的事故占总数的65.41%;(2)因制造环节原因导致的事故占总数的18.87%;(3)因安装环节原因导致的事故共8起,占事故总数的5.03%;(4)因充装环节原因造成的了7起气瓶爆炸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44%;(5)因修理改造环节原因造成的事故占总数的1.89%;(6)因安全附件原因造成的事故占总数的1.89%;(7)其他原因的共3起,占事故总数的2.47%。

  上述数据表明,使用环节出现问题是当前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因使用环节原因导致的事故中,涉及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占事故数的62.2%;涉及操作不当(包括违章操作、误操作、未及时采取措施)的占事故数的57.8%;涉及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未及时排除的占事故数的51.1%;涉及管理混乱的占事故数的37.8%;涉及违章指挥的占事故数的5.6%(由于一个事故的发生涉及多种原因,此处为累积统计)。

  特种设备安全对策及措施

  做好今后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有着不少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思想保证及强大的精神动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把安全工作摆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各方面重视和支持的力度加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把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提升到政府工作的层面,并求得相关部门的更有效协同;随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各方面及各阶层追求平安和谐的期望值和关注度日益提高,从而为更有效地开展安全监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但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当前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不少比较突出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既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从源头保安全、促发展、创和谐提供了广阔的工作舞台和新的契机,同时,对我们监管工作提高有效性,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工作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动企业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十五”以来我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实践及以上对事故的分析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安全法制意识淡薄、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为此,必须把推动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根本性举措来抓。围绕增强企业安全自律能力,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加强以企业为重点的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明年要在全省部署开展“企业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年”活动。二是加大对企业人员的依法培训考核力度。着力抓两头,即一头以《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颁布为契机,与有关部门联手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万人培训工程”;另一头抓企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注重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消除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从明年起要抓住若干问题比较突出的环节和领域,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执法行动,对一批企业的违法典型案例加大曝光力度,以收警示震慑之效。四是强化企业行业自律。要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衢州等地在企业中建立安全管理员网络的做法;积极发挥各类特种设备行业协会自律作用,通过其自查、互查、巡查、点评和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探索以制造和安装改造维修单位的作用发挥为载体,促进落实量大面广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责任的有效途径。通过上述多方努力,推动完善以“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生产责任制(即落实安全管理机构、责任人员、规章制度,设备有使用证和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对设备申报检验,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除隐患、扫盲区,着力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覆盖率。进一步深化对行业性和区域性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除了抓住重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全省性的专项隐患整治外,指导和督促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抓住影响本地的突出事故隐患,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针对当前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一些环节和领域检验责任不明确、检验检测与行政监察缺乏衔接的问题,着重抓好各检验机构尤其是省市检验机构之间、检验检测与行政监察工作之间关系的理顺,消除由体制性矛盾带来的盲点盲区;针对我省一些环节和领域监管依据严重滞后、监管难以到位的问题,从我省实际出发,加大地方性立法和技术规范制定的力度,有效地弥补国家有关规章和技术规范依据的不足,为我省有效开展依法监管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着力消除由于政策性矛盾带来的盲点盲区;狠抓检验检测工作的落实。通过进一步端正检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改进完善对检验工作的检查考核机制、加强检验技术能力建设以及完善内部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和检验覆盖率,着力消除由于检验责任不落实和检测技术能力不适应而带来的盲点盲区。

  ——完善政府领导下部门和地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联动机制,推动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更好融入社会的“大安全”。要通过重大工作和重大安全问题报告、把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年度中心工作等多种途径,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真正上升到政府工作的层面。积极争取把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考核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范围,增强考核工作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协调衔接,使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有机融入其重大工作部署和职能手段的运用,实现部门间的工作联动,形成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体合力。

  ——加强队伍和信息化两大基础性建设,完善动态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重心在基层、在检验检测一线,要重点抓好基层安全监察员、乡镇安全协管员、企业安全管理员和检验检测人员等四支队伍网络的建设,进一步稳定队伍、扩充力量、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其基层安全监管的积极作用,推动安全监管工作重心下移,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积极争取把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纳入乡镇安监站的工作职责范围,使其成为在基层的有效工作支撑。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安全监察与检验检测机构的信息网络,实现数据适时传输,在此基础上把信息网络逐步向乡镇和重点生产和使用单位延伸,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有效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

  ——积极探索有利于浙江经济和社会安全发展的新工作领域和监管方式。围绕省委、省政府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安全监管工作多种手段,积极探索通过编制发布节能型特种设备导向目录、推动集中连片供热、鼓励节能型特种设备进工业园区等多种途径,在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广大特种设备用户和制造企业走节能降耗之路。积极推动特种设备产业的技术进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竞争力。促进我省形成一个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信誉良好、较具规模的特种设备产业链,提高质监部门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摘要)

  浙江省首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白皮书》日前发布

  视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