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大货车为何如此肆无忌惮
· 高速公路整治首日:事故48起
· 公安部A级通缉犯董文语落网
· 征兵监督卡送下乡
· 苏州600多名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进社保
· “偷听上海”记录生活原态
· 珠海3万多名未成年人
可“刷卡”看病
· 义乌35个被骗集装箱货归原主
· 一疯狗连咬九人
八大汉围追堵截
· 当心小偷客串“抱抱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也许有一天,你的玩笑话就在网上公之于众
“偷听上海”记录生活原态
专家认为:应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也许某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在公交车厢里对朋友无意中说的一句玩笑话,或者对爱人的一声撒娇,竟然没过多久就在网络上公布于众了。别吃惊,这就是网络上刚刚兴起的“偷听上海”活动。虽然大多数内容有点琐碎,但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下了今天上海人的生活常态。

  其实,说是“偷听上海”,倒不是号召大家都拿个窃听器去偷听别人的交谈,只是希望网友们能忠实记录一些生活中有意思的语言而已。比如网友“thinkabout”在都市客网站上贴出某中年妇女在地铁中说的:“这个股市啊……那个跌啊……我的人民币啊……可不是桔子皮啊……心痛得哗啦啦啊……”

  为什么要“偷听”?有人说,实录就是对这个时代和城市的最真实记录和表达,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懒于沟通、浮躁的都市人。不过,“偷听上海”并非原创,它的来源其实是几个月前上海媒体发表的一篇文章《闲言碎语也能“网”钱,“偷听”网站引起轰动》。文章大意说,美国纽约、费城等国外的大城市正在兴起一些“偷听”网站,号召网友记录趣言趣事,其中,“偷听纽约”网站访客一个月的访问量达到400万次,十分红火。

  这篇文章吸引了国内很多年轻人的兴趣,“偷听上海”“偷听北京”等网站或活动相继兴起,带有浓郁地方特色或个性的语言大受欢迎。比如,天涯社区上这个上海话帖子就广为流传:交通协管员说“侬库伐到个只红灯哇(你看不到红灯吗)?!”闯红灯的中年妇女说“道路介空,么宁(道路这么空,没人)!”协管员立即回了句“哦,侬屋里厢么宁,我阿去住住好哇(你家里没人,我也去住住好吧)?”

  也有人担心,“偷听”会不会带来泄漏个人隐私等问题。法律界人士认为,目前发表在网上的语言都是人们在公交车、办公室等公开场合发表的,而且记录者大多数也不清楚对方的身份,即使在网上公开发表,通常不涉及人们的隐私。当然,网友们也应该注意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线,不要歪曲“偷听上海”的本意,把网络当成揭露他人隐私的自留地。(据新民晚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