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学海
3  4  
PDF 版
· 毛泽东——与书为伴
· “唐卡”价值的发现
· 哲理漫画
· 汉密尔顿三大报告的思想财富
· 趣味逻辑
· 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若干理论问题
· 品味中华山文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9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品味中华山文化
王冰梅
  信手翻阅中国的文化艺术文本,或回眸中华历史,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历来与山有着不解之缘。

  在中华远古的神话故事或地理学著作中,充满了对山川河海的描绘和记载,神仙不是居于山上,就是藏在水中:传说泰山是盘古的头颅化成,昆仑山是西王母的地盘,太行山是神农氏尝百草的地方,河南、陕西交界处有一座夸父山,太行王屋二山本来是在一起的,被愚公及其子孙一座放到朔东,一座放到雍南等等。

  在春秋之前,掌管大山的官吏被称为“岳”,因此,山又称为“岳”。传说中的尧在位时,晚年选择继承人,常咨询四岳,四岳推荐了舜。这就是古时“禅让”的来历。据考,早期只有东西南北“四岳”,因为在中国的词汇中,有五行、五谷、五音、五味之说,因此,添加了中岳嵩山,始有五岳之说,以求对应和平衡。古代中国人对于山有着近乎宗教一般的崇拜与敬畏,自夏商时代始,历代帝王都有登山封禅和祭祀山神的传统。筑土祭天谓“封”,净土祭地谓之“禅”。西方人设计和制造了高耸入云的哥特式风格的教堂祈求与上帝对话;东方人则借天然的山脉感谢天地的恩赐。

  中国的山岳多因是道教、佛教的发祥、壮大之地而声誉鹊起,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岳是中国道教孕育传播的地方,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与五台山列为四大佛教圣地。《西游记》、《聊斋志异》提到的魑魅魍魉出没藏身之地则不是山洞就是山头。而武当山、嵩山与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中华武学有着深厚渊源。山居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背山面水”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学上的人居经典,而且是今天的房地产商宣传中最响亮的招牌之一。

  有山多有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静水动,阴阳互生,这是古今中外崇尚的最佳审美和休闲境界。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雅士鸿儒寄情于山水,以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山水仿佛一座巨大的宝库,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文学提供着生机与活力,培养了东方文明讲求自然的审美观。在古人眼中,山水蕴涵着宇宙无限奥妙,是得道、生慧、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和修身养性之处,是吸取天地精华、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处所。山水已经抽象为一种文化精神。

  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山又因这段革命史抹上红色一笔。井冈山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宝塔山成为革命者心中的圣地,太行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根据地,沂蒙山水哺育了中华好儿女,狼牙山、风雪大别山也因革命故事而成为红色旅游经典。稍作留意,你会发现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中出现“山”字为数可是不少。毛泽东曾三上杭州群山之首北高峰,写下《看山》诗句:“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还有一首名为《莫干山》的七绝。

  如果说浩瀚无边、时而狂野、时而舒缓的海洋造就了西方人开放、冒险、挑战的民族性格,那么,肃穆、厚重的山地和内陆给东方人气质中注入了沉稳、坚韧、内敛的因素。这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与休闲方式迥异。西方人热爱帆板、冲浪、漂流、沙滩排球等动态的运动休闲方式;东方人崇尚垂钓、卧游、归隐、神游、气功、观赏、品茗、吟咏等静态的休闲方式。

  中国的山演绎了太多的中华传奇,承载了太多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也给予了国人太多的智慧和灵感。

  如今冠以“文化”头衔的名目不少,什么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想必再加个“山文化”倒也不为过。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