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经商人家的 颁奖会
· 小月爸爸的折腾九月
· 社会话题一周关注
· 现代父母的成功焦虑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现代父母的成功焦虑症
  初次听到沈明的叙述,记者很惊讶,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念书,居然要做出那么大的牺牲。然而,正像沈明所说的,他家的故事虽然典型,但并不特殊,之后,记者在身边做了一下调查,发现类似的情况竟然非常普遍。

  胡女士,在城西某高尚社区拥有跃层住房,为了孩子能念城区的好小学,在市中心租了80年代后期的旧房子住;陈先生,儿子上幼儿园时就要上“名校”,为此交了15000元赞助费,儿子上小学了,当听说校方愿意向他收取25000元赞助费时,开心得不得了,这说明学校同意接受他儿子入学了;沈女士,为了一套学区房,不得不贷款买第二套住房,按揭压力变得非常沉重。

  相比这些“亡羊补牢”的父母,不少家长更偏向于“未雨绸缪”,在孩子还是婴儿时,就开始在二手房交易市场“淘”起了学区房。“我们发现低龄孩子的家长找学区房的越来越多,有的小年轻买婚房时就要求有好学区。”一家房产中介的店长说。

  面对越来越多的生源压力,很多重点小学提高入学门槛,设立了过户时间要求,要求学生住在学区房的时间在1年以上。学校老师在晚上七八点钟会来家访,或直接用问邻居的方式确认是否“自住”。“搞得和地下工作一样。”一位学生家长说。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为了孩子念好学校而搬家、买房,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如今,父母的教育压力还不止于此。各种各样的培训也消耗了家长大量的精力。在银行工作的余女士,每周有一个晚上以及周日的下午,都要送念小学的儿子去学英语,学习时间两个小时,余女士懒得来回跑,通常,她都是拿一张报纸坐在培训班外面的台阶上,度过儿子的上课时间。不管冬天多冷,夏天多热,都是这样度过。余女士说,自己算不上特别尽心的家长,有的孩子上两三个培训班呢,钢琴、舞蹈、绘画、英语……一位主张孩子自由发展的父亲最终摆脱不了外在的压力,送自己的孩子去上了一个围棋训练班。“我担心没有一点才艺在身的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吃亏,他学围棋以后,我觉得放心一点了。”

  暑假还没有到的时候,小宇的妈妈就开始催促儿子去学校打听,今年学校会不会组织去美国或者澳大利亚的英语夏令营。“如今,过个暑假压力也很大。”小宇妈妈说,“暑假结束后,老师都会让孩子写暑假生活的文章,很多孩子出国去旅行,这些孩子在学生中就会比较有优越感,做事也比较有信心,我不能让自己孩子输一筹啊。抛开攀比心理不说,我想,经常出门见世面的孩子总比不出门的孩子能力上要强一些吧。”

  这些父母似乎得了一种焦虑症。觉得生活是由一系列的竞争环节构成,哪一环都不能输,输了就会从此被淘汰出局。他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很清晰的价值目标,只是别人做什么也“被迫”跟着做什么。他们在竞争中害怕失败的意识如此浓厚,也一点一点,早早地进入了孩子的心里。

  有人说,这是现代社会浮躁与不安的一种折射。在成人世界中,有名牌学校的MBA,在孩子的世界里折射为名牌小学,成人世界中“海归”的光环,在小学校里引发了海外游学的风潮。这一代的父母们,自己已经被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成功”观念左右了。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连小学生也有了“成功”与“不成功”的分别。

  而现代社会成功的概念又太过于模式化了,直接导致了人生规划的功利性与僵化。一个人的成长,被简单地设计成名牌小学、中学、大学、留学与大企业。日本社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调查显示,那也是日本人快乐指数最低的一个时期。

  在突然涌现发展机遇的上行社会里,人人力争上游,身心俱疲,然而,现代化的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心理排泄渠道相匹配,造成全社会性的精神性疾病和心理失衡。处于这样压力之下的父母,又正在把这份焦虑传递到子女身上。

  “是时候检讨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了。生活本不应该如此复杂的。”一位不愿为儿子的上学问题去走关系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忍不住抱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