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让长征精神注入我的血液
· 今天,我们怎样弘扬长征精神
· 《长征组歌》大型公益 演出活动在延安落幕
· 还是家乡的信用社好
· 一个人感动一座县城
· 转账诈骗“瞄”上了购车人
· 砂村的和谐故事
· 城管热线一拨就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砂村的和谐故事
——德清砂村村公共管理和服务向外来人口延伸纪事
  编者按: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把外来务工群众融入本地社会的办法,今天我们介绍德清县洛舍镇砂村村的做法。

  砂村的特色在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外来人员与本地村民相同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待遇。

  砂村通过设置“村民新组”,使外来人员有了“新”村民的身份,并能通过“村民新组”载体与 “老”村民一起,参与部分村民自治和公共管理。在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新”村民不再是被动的被管理者,而是生成着“主人翁”意识的自我管理者;新老村民间也不再区分“自己人”、“外来人”,而是日益亲密地认同——“大家都是砂村人”。

  砂村还把公共服务向外来人员延伸,给予“新”村民逐步增多的“村民待遇”。这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在分析本村经济结构后,认识到外来人员的经济贡献,认识到新老村民已经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利益共同体。因此,砂村以“都是砂村人”的态度充满亲情地对待这部分兄弟姐妹。这样做,自然促使外来人员投缘地融入砂村。

  砂村的和谐,是一种有着深刻经济根源和深厚群众基础的和谐。这样的和谐故事,一定会越来越动人。我们期待着听到更多这样的故事。

  莫干山麓、苕溪之滨的德清县洛舍镇,有个砂村村。这个村的主要产业是13家矿山企业。在这里务工、居住的外省人口2600人,比本地户口居民2400人还多。

  从去年2月开始,砂村把外来人口编成13个“村民新组”,与本地村民组成的20个村民小组一起参与村民自治。每个新组同样有推选出来的组长、治安员、妇女信息员。一年多来,“村民新组”和村民小组组织新老村民共同参与砂村管理,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8月上中旬,本报记者三次走进砂村,感受那里正在发生的可喜变化。

  一场纠纷化解折射出的“都是砂村人”意识

  大量的外来人口,曾经让砂村人感到担忧。

  第19村民小组的沈荣泉说:“以前总担心正常生活被打乱,更害怕影响治安环境。”

  村支书胡金璋说:“主要是我们存在‘防范’心理,没有把外来人口当作‘自己人’。有了‘村民新组’以后,外来人口就是我们的新村民,都是砂村人了。”

  今年6月的一天傍晚,新10组几个四川老乡一起在小店喝酒。酒到七分,其中一人“腾”地站起来,“隔壁组有个河南人我早就看不惯他了,今天你们谁和我去收拾他?”借着酒劲,四川老乡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小店的人拦不住,赶紧跑去告诉新10组组长崔志鹏。他一听,“要出事”,拔腿就赶来了。“你们去闹事,要想清楚后果。是不是想自己吃官司,还要连累老婆孩子?”崔志鹏一发话,几个人开始冷静下来。他继续晓之以理:事情闹大了对谁都没好处。在砂村,你不再是四川人,他也不仅是河南人,大家都是砂村人,有什么误会摆上桌面说清楚就行了。就这样,一触即发的纠纷被化解了。

  砂村警务站协警张阿水说,成立“村民新组”后,新村民之间、新老村民之间都有个沟通的平台。去年至今,全村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不少新村民把家人接来安家,在这里凭劳动挣钱,太太平平过日子。

  治安的好转是一个方面。在砂村,新村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着公共管理。“村民新组”组长享受村民小组组长相同待遇,一样参加有关会议、表决重大事项、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新组”治安员与砂村警务站协警一对一挂钩,共同做好新村民登记,排查调解矛盾纠纷。“新组”妇女信息员与镇、村计生干部和卫生服务机构密切配合,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定期开展妇女体检。

  新村民也显示出“主人翁”的态度。去年上半年,村庄整治结束后,13个“村民新组”主动发起“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自我教育。现在,新村民和老村民一样,每天把垃圾袋装后放进门前垃圾箱,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一次学校撤并凸显出的“村民待遇”

  在越来越多的新村民心目中,除了户籍,他们和砂村人没多大区别。因为不仅能参与村务管理,而且在县、镇财力的支持下,砂村的公共服务也开始向自己覆盖,这些“村民待遇”,让他们有了强烈的归属感。

  今年5月的一天,新村民胡亚华听说村小新学期要撤并了,心一沉:今后儿子去哪里上学?就在这时,村干部找到他:学校要撤了,你有啥想法?胡亚华说,德清教育质量比河南老家好得多,能不能帮孩子另找个学校?“你放心,村里一定千方百计解决你们的困难。”后来他知道,村干部们已分头找了很多家长“听想法”。过了几天,村里拿出一个酝酿多时的解决方案:如果愿意到新建的镇中心学校,由村里帮助申请而且不收借读费。并且,考虑到去那里上学要坐几站公交车,村里还补贴每个学生每年200元交通费。中心学校是全镇最好的学校,很多本地孩子都不一定送得进去,胡亚华闻讯喜不自禁!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新村民享受的“村民待遇”是多方面的。在医疗保障上,新村民正和老村民一样,开始参加由县、镇两级政府补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考虑到他们的困难,镇、村、矿山企业还共同出资,为他们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开辟医疗绿色通道。在就业服务上,新村民可以和老村民一样申请就业援助。仅去年一年,就有20多名新村民在镇、村帮助下找到合适岗位。在文化生活上,村里专门安排省外的地方戏来演出,满足新村民的特殊需求。

  镇、村的服务,有时无微不至。今年以来,在按镇有关规定给予新村民挂号费、诊疗费、医药费等一系列优惠基础上,砂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丁纪年发挥精通中医的优势,免费开了一批廉价高效的中药处方,新村民自己去抓药,深受欢迎。立秋后,不少新村民患了感冒,服务站又专为他们开中药方子“白胡汤”,一贴药只要两三元。

  一门“认亲”喜事

  烘托出的和谐氛围

  在砂村,不是刻意打听,已分不清谁是新村民、谁是老村民,经常可以听到互敬互谅、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故事。

  18村民小组村民沈阿二的女儿沈锦红今年考上了大学,新11组的郑广波比沈阿二还要高兴,逢人就说:“我女儿有出息啦。”“女儿”叫得这么亲,是因为郑、沈两家早就结为干亲了。

  郑广波从江苏淮安到砂村打工好几年了,沈阿二与他在同一个矿上,两人很是投缘。去年初,两人又聚在一起喝酒,乘着酒兴,郑广波说:“老沈,你的女儿过继给我怎么样?”老沈爽快地说:“行啊,我们这里本来就有认干亲的风俗。”

  过了几天,两家人挑个好日子吃顿团圆饭,沈锦红正式认了干爹。有了这层亲戚关系,沈锦红常去看老郑,老郑也不时去老沈家喝顿小酒。今年两家人还一同去老郑的淮安老家探亲。9月初要开学了,老郑给干女儿备好了红包和一些生活用品。

  新老村民的友情催动着乡风和谐。新村民到老村民家串个门,帮助做些家务,养蚕时打个下手等都是平常的事。老村民把摩托车借新村民出门,送些自家种的菜,帮助解决一些生活困难等,也很常见。一位村民对记者说,5000人的大村能够这样和谐不容易,大家都为是砂村人自豪。    

  这样的和谐,来源于深刻的经济基础。砂村集体以及不少村民在矿山投有股份,有的人还在矿上做工。外来务工人员在矿山劳动创造的财富,融入了砂村和本地村民的收入之中。新老两部分村民之间已是一种利益共同体。19村民小组组长闻新初算了3笔收入:第一笔是自己在矿上做辅助工,每年近2万元报酬;第二笔是每年从入股矿上的股份中分红两三万元;第三笔是家里一间空房出租给新村民,每年3000多元租金收入。“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和我差不多情况,有些从矿上取得的收益更高,我们能不对他们好吗?”村委会主任蔡金龙告诉记者:村集体每年直接来自矿山企业的收入高达230万元。洛舍镇镇委书记方杰说:“砂村矿山企业去年对镇财政贡献达1050万元,占镇财政收入的19.4%。镇和砂村用于砂村新村民的投入,每年大概三四十万元,这是他们应得的回报。”

  德清县委站得更高。县委书记杨建新说:“我们把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向外来人口辐射,决不是一种施舍,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反哺’,因为外来人口为德清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理应最大限度发挥外来人口日益重要的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