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省区市陆续公布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各地GDP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然而,上半年能源消耗不降反升的走势,让人们感受到今年节能降耗4%的目标任务艰巨。
从严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再次昭示GDP“变轻变绿”的紧迫性。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能否兑现,即将掀起的一场节能风暴,将是对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在不少人看来,经济发展和降低能源消耗似乎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GDP半年内达10206.4亿元的山东省,近两年规模以上工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高耗能工业是其中的主力军。2004年,山东能源消费总量首次超过生产总量,成为全国耗能大省,能源消耗中煤炭占到近80%。
很多经济大省在亮出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的同时,对降低能耗的“成绩单”多进行了含糊表述:能耗物耗有所减少,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水泥等行业持续降温。
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坦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涉及多重因素。用大项目推动高速度增长,是许多地方的习惯性选择,而速度过高难以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发展一旦锁定某种模式,就面临路径依赖的极大风险。
东部沿海省份,经济总量大,工业规模大,能耗的绝对量也大,但相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单位GDP能耗是1.22(吨标准煤/万元),江苏是0.92,广东是0.79,上海、浙江也比较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专家分析,由于目前一些省份正处在重化工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阶段,客观上难以一下子刹住车。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认为,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中央政策取向与地方利益取向的一致性显得十分重要,现在显然二者之间存在偏差。
在很多地方,行政主导的投资趋热,普遍存在新项目结构偏重、老项目耗能偏多、小项目门槛过低。个别地区为片面追求增长甚至违规出台了推动高耗能企业加快发展的种种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等近期发布的我国第一份能耗公报,单位GDP能耗、电耗,以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整体呈现出从东往西逐步递增并拉大的趋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覃成林指出,这与具体的产业结构有关,西部省份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重工业较多,而东部的轻工业占比重较大,中部和东北省份的单位GDP能耗则处于中间水平。
今年以来,中部地区投资增速平均在40%以上,是全国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西部一些地方的发展也进入了一轮黄金发展期。然而,在科学发展观还没有真正树立的情况下,新一轮投资建设泥沙俱下。
最突出的问题是,当前中西部省份局限于其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增长主要表现在量的扩张上。有的省份,当南部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变轻,大能耗项目开始受到限制,北部地区却迎来了重工业发展时机,带来的结果是全省的能耗指标仍然处在高位运行。事实上,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容易打乱能耗指标全国一盘棋。
面对今年的严峻的节能形势,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明确表示:“将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日前,发展改革委与30个省级人民政府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
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下半年将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和重大节能工程,健全能耗公报制度。尽快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市(地)、县和重点排污单位。
据了解,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从严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山东就已确定1000户重点企业的主要节能指标。江苏等沿海地区开始率先在省内公布各个地区的发展能耗指标,并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迫使各级干部在发展决策上把经济成绩与能耗成绩同步考虑。
“要把能耗的‘成绩单’做成像发展‘成绩单’一样好看,的确不容易。不过,再难也要做,因为让GDP变绿、让产业变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葛守昆说,经过几轮宏观调控,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调控措施上,而要建立起保证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内生机制。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