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千年不灭的“运河印记”
· 千年运河,流动着的文化遗存
· 破题保护“流动的文化”
· 大运河保护 最好的规划是“反规划”
· “活着的遗产”延续城市文脉
· 文化浸染下的发展转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化浸染下的发展转型
  6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名单,京杭大运河名列“古建筑”类中,荣升“国保”。这就意味着,运河的保护,将由各地的自选动作,变成被纳入国家法律体系的必选动作。

  然而,保护运河,并不意味着停止运河流域的发展。

  “失去运输功能的大运河,其运河的本义将大打折扣。”从1997年就开始研究大运河遗产廊道的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曾这样断言。

  参加“运河千里行”考察活动的专家,在运河杭州段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尽管公路、铁路交通已四通八达,但钢材、水泥、砖块、石子等建材和大型预制件仍然依赖运河的运输。随着内河航道的“复兴”,新的钢材码头、油码头、矿石码头开始兴起。专家认为,这些新型码头,也将成为留给后人的“流动的文化”的一部分。

  悬挂在拱墅区商贸旅游局吕士荣局长办公室里的区三产发展区块规划图(2005-2010年),见证着与运河保护和发展相关的产业变迁和发展转型。

  在由工业经济转向都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运河商埠文化浸染的运河人家,由于深谙市场之道,迅速完成了转型。

  运河边的城北等3大钢材市场,已经成为专家眼中新型的“运河文化”。沿河而建的康桥物流园区,近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又带来了相关产业的辐射效应。2005年,拱墅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总量的53%。以商贸为主的都市经济圈,在运河边悄然显现。

  让吕士荣印象最深的,是产业调整与文化保护之间所产生的互动效应。“以发掘运河文化内涵”为主旨的运河沿线旧城改造工作,不但打造出“运河文化景观带”,实现“还河于民”,还为招商引资汇聚了人气。而世界百强企业的进入,不仅为该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减轻了发展工业可能对运河造成的污染。

  “运河文化,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理念。”赵树华说,桥西民居街巷保护工程启动后,将有800户人家暂时搬离运河畔。而未来的桥西民居,将在回迁部分居民的同时,以集中反映清末、民初运河沿岸民居文化的优势,吸引投资者建设亚太地区最大的文化市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