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千年不灭的“运河印记”
· 千年运河,流动着的文化遗存
· 破题保护“流动的文化”
· 大运河保护 最好的规划是“反规划”
· “活着的遗产”延续城市文脉
· 文化浸染下的发展转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千年不灭的“运河印记”
  “最后几块地砖还是工人连夜铺好的。”在全国政协委员及各路专家来访的前一天,杭州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上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仍然处于紧张的筹备状态中。

  5月23日上午,首度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序厅,迎来了全国政协委员,文物、水利、古建筑、历史学等领域的专家,以及来自运河沿线18个城市的官员。

  占地52000多平方米的运河文化广场,承载着文化集成的功能,在它的东面,就是饱含古朴韵味和历史沧桑感的“江南运河第一桥”拱宸古桥。船行至此,也就意味着来到了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

  要追寻与千百年前全然一致的古运河景象,已十分困难。但是,让参加“运河千里行”的代表们惊讶的是,在此行的最后一站杭州,不经意间,就瞥见如许千年难灭的“运河印记”。

  早上,晨练的人群身着印有“共同的运河,共同的心愿”的白色T恤,开始舞剑弄拳。拱墅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董觉华介绍说,有一些老人,只有在区里举行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上带有“运河”字样的衣服。

  借“运河文化”的底蕴发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更是运河人家的专利。运河诗会上,人们再吟“卖鱼桥下水平矶”,“五界庙前春戏散”;运河歌会上,一段《武松打虎》或是《三岔口》,让人联想起文化名人盖叫天在拱宸桥畔登台走红的景象;端午时节,运河龙舟舞出几代人对丰年的向往……

  仅在拱墅区,就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用“运河”冠名的文化活动团队。在湖墅街道珠儿潭社区居住的74岁老人孙洁,每逢接待外宾,都会解释为何社区内所有的文化活动都以“运河”命名:“大运河,好比是中国的塞纳河或是巴拿马运河。”

  静默的古驳船码头,游走的运河水上巴士,新开发的河景房,即将投入保护梳理和修缮的“小桥流水人家”小河直街,无论动静、新旧,都沉浸在千年运河的氤氲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