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专版
3  
PDF 版
· 美丽人生 精神永存
· 平平淡淡也是真
· 文章传后生 品德垂千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5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章传后生 品德垂千古
——纪念黄源老师诞辰百年
叶文玲
  满眼芳菲的时日,我省将举行浙江文坛三老的百岁诞辰纪念会,这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真是斗高天不夜,风满地皆春。三老的成就,三老的品格,三老留与我们的精神财富,令人缅怀不已,而与之交往甚密的黄源老师,更令我遐思无穷。

  2003年初泣别黄源老师的情景蓦地重现眼前。

  那天,暮色苍茫中从葛岭黄源老的故居、从摆满花圈的灵堂出来时,我没有流泪:我觉着,那是因为他音容宛在的微笑在叮咛我,那是他用慈祥和蔼的声音在嘱咐我,那是他临终床头还放着一叠书的情景鼓舞着我,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他是乘着新世纪的煦风仙逝,与“没有遗憾”的他道别,谁都不应该哭!

  回到家,再次抚摸他签名送给我的大作,我没有流泪:那是因为先前拜读时,一股暖流就潜涌心头——《在鲁迅身边》的人的大著,让我们汲取的是无尽的教益,得到的是难以言喻的精神滋养,默而识之,受益终生,我当然更不能哭。

  但是,寒夜凄凄人声寂寂,“奇气一纵不可阖”!一想到从此以后要与他真正永别,就再也难抑这满眼清泪滚滚思绪。

  我不能不想起来:此前,我曾陪同金炳华同志去浙江医院看望他,虽然病势沉沉,他依然双目亮亮地认出了我们,艰难地撑起身子,伸手与我们一一相握,已经难以言语的他,一次又一次伸出枯瘦而依然有力的手,传递着他一向有的无边爱心,传递着他难以言尽的眷恋:我明白,他没有说出的话语,已经都说在了平日与我们的娓娓交谈中,都写在了传之后世的千秋文章中……

  我想起来:头年元月,在得闻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张光年逝世时,我在悼文最后一段写过,对敬爱的人的最好纪念,是努力做好他希望您做的事。

  我想,这句话同样应该成为我们在黄源灵前的誓言。

  我知道黄源老师希望于我们的,就是脚踏实地努力写作。

  我在1986年调回浙江,但早在敬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就始识了这位“鲁迅先生的学生”;在文坛人士的口口相传中,我愈发敬重着这位曾有军旅生涯和传奇经历的文坛骁将;八十年代中,从河南偶尔回浙的日子里,我曾有幸在西湖畔鲁迅先生铜像的揭幕仪式上,又一次得见黄老并和同时应邀前来的周海婴先生一起合过影;从有缘与黄老同在文联作协工作开始,我终于渐渐走近了他,敬识了他。我渐知了黄源老不但是一名勇敢的新四军老战士,更是一位诚厚的文人,他敬业忠恳朴素务实,他是孜孜勤勤伏枥的老马,最厌造作不喜虚夸,他热爱文学,挚诚关怀青年作家的成长。

  我记得:每每去医院探望他,他最先和最后说的一句话都是:你们写了什么作品,都要给我拿来啊!我能看,我想看……是的,他能看,他想看,每每去医院探望他,他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东西;是的,他能看,他想看,无怪沉疴难起之时,他照样手不释卷,最后实在拿不动书,他还固执地对家人喃喃着:让我摸一摸吧,让我摸一摸也好!无怪在逝世前夕,他的床头还满当当地放着我省作家的一摞摞书!我们送去的一本本一本本,他全翻过了读过了!伴着潇潇白发,伴着瘦弱的病躯,伴着昏花吃力的双眼……那情景,就像漫天霜雪中含笑绽放的老梅,那栩栩鲜活的情景,如果被有情有义地录下来,是世上最动人的记载,是比任何虚构都令人感动的影像。

  相比黄源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和关爱,相比他卷帙浩瀚的作品和译著,我深深觉得我们送给他的这些书,实在是太轻太轻太微不足道太没有理由沾沾自喜了。

  黄源老他最爱作家最爱书,最关心的是国家大事。记得党的十六大召开之日,他已经病重难起,却一次次让护士支起床架,从头到尾听完总书记的报告,并迫不及待催促家人上街去买当时还没出版的报纸和单行本:从不轻易发脾气的他,这一天是那么心急,那么火急火燎,我明白他的急迫,毕竟是鲁迅先生的忠实弟子和战友,他一向有着与国家同一副肝胆同一副魂魄同一颗耿耿丹心,他就是有着与中华民族共一副腰膀共一副脊梁共一架铮铮铁骨,所以,对经国大事,他容不得半点松垮和散漫。我明白他的心情,因为,他刻骨铭心的,就是毕生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事业!作为几乎是整整一个世纪——20世纪的同龄人和亲历者,他就是要早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新一代的中央领导怎样开动新世纪的航轮,怎样与时俱进地带领中国前进,让全国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啊!

  我想起来: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京召开,当时我还远在河南,一见到来自故乡的代表团团长于冠西,真正是如见亲人,便迫不及待向于团长打听黄源老!而当我真正见到曾遭厄运年过古稀的黄源老师,竟是那样硬朗、爽健,真是大出意外!是的,这是怎样的喜出望外咧!黄老他一见我们这些年轻的小老乡,满脸慈容都绽成了菊瓣!他与我们谈天说地,无有半点怨天尤人的言词,却满含对国家对文坛对青年的满腔爱意。两年后也是在北京,我又亲见他的火热挚诚的心肠——为推介浙江一位青年作家的报告文学作品,他亲笔写信给中国作协的有关领导,言辞谆谆,恳切相告,而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打长途电话……灼灼之心,更显舐犊深情。

  真正是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雷老将心!

  我想起来:调回浙江之初我第一个去拜望他。那天,我只觉得他那小院与葛岭相融,春光四溢,文气氤氲。书架前,我见到了他与多位文坛老友促膝谈心的照片;墙壁上,有文坛耆宿茅盾先生题赠的条幅,那笔笔秀丽的“茅体”,真是尽情展现了两位文坛老将共享春回大地的欢欣。

  此后,葛岭就成了我常往之地,不仅由于那儿漫溢的书香文气,不仅由于那儿住着我敬重的黄源老师,也由于职责——各地来来往往的文坛前辈一到杭州,让我作陪去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他!

  此后,在作协或文联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时,当我听到有些同志出于顾虑他的高龄往往不想劳动他时,自知深谙他心思的我,总是坚持要请他出来,我深知这位世纪老将的心,我深知请比不请会更使他开怀,他愿意和我们年轻一代在一起,他与我们在一起时总如返老还青,他欣欣然陶陶然地参加那些大会小会,从来不惮其烦;他陶陶然欣欣然地颤巍着那双执了一辈子笔的手发表意见,真是恨不得要将一颗热火火的心掏出来……

  记得1988年秋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刚到任的省委副书记刘枫同志,让我陪着到葛岭来看望他。黄老与刘枫同志一见如故,殷殷待茶,又让家人拿出相机拍照,他没有半句诉说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实际困难,尽情纵谈的都是浙江的文事艺事,娓娓表露的是如何培养青年如何建设浙江这个文化大省的设想……有心的刘枫同志把这个小院的破旧、取暖及防暑设备的欠缺,一一看在眼里,而后立即关照有关部门予以认真修缮。而后,这个整修一新的小院,四壁顿然生辉,朗月更透书香!客厅中,1995年巴金在杭州与他笑谈甚欢的大照片,成了最光彩夺目的风景,真正是世纪老人长相忆,文坛双璧相辉映!

  黄源的夫人曾经告诉过我:黄老与巴老在1995年的一次相聚中就笑谈相约:要看香港回归的盛典;要在新中国成立50年再看澳门回归;要争取活到新世纪。最后,黄源老还重重地补了一句:至少要到1998年,我们要争取活到100岁!

  苍天假人寿,苍天自有情,苍天更解这位文坛老将的风雷之心,他与巴老期望的,条条都实现了。所以,他坦然辞世,没有遗憾。

  黄源的儿女告诉我:在自知不起的日子里,他没有别的遗言,他在最后时刻说的话,依然是“我要看书”;他在清醒时的最后留言,依然是:“我没有遗憾!”

  好一句“没有遗憾”!黄源老,他真正是含笑而逝的。我们都知道坚强如钢的他,1989年就动了结肠癌的大手术,但是,他挺过来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硬是用意志战胜病魔,用他对生活的无穷热爱,健健朗朗地挺过来了,他的为人品格,他百折不回的韧性,怎么不教我们敬仰!

  好一句“没有遗憾”!我明白了,面对鲁迅先生的弟子,不能用涕泪为他送行,飞泪作墨,心笺如诉,在那个花圈如海的日子,我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

  “文章传后生雨洒西湖育万千桃李 品德垂千古海立钱江拜一代宗师。”

  黄源先生,就是我们的一代宗师!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