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专版
3  
PDF 版
· 美丽人生 精神永存
· 平平淡淡也是真
· 文章传后生 品德垂千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丽人生 精神永存
——纪念陈学昭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沈虎根
  陈学昭同志离开我们已十五个年头了,我对那一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陈老堪称新时代女性、新文化运动战士、党的优秀儿女。身为文化名人,但她对自身的行事处世却十分低调,具体到对后事的关照:丧事一切从简,不在殡仪馆举行仪式,只由亲属通报有关领导和少数几个同志前往医院告别。那天我因事外出一时通知不到,等我回到单位里再匆忙赶去,有人说就等你一个人了!我面对安详的遗容,含着泪深深地鞠躬……

  我与陈老相识相交缘于革命的文艺事业和思想上的相通,她出于对后辈的厚爱与关怀,我出于对她人品和文品的敬重和爱戴,我们渐渐地成了忘年交。当她逝世以后,随着年岁的过去,使我越来越感觉到,她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不仅是文学作品,而是多方面的。

  作为一位进步知识分子,她的一生是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陈老早年的投身革命,不同于一般的劳苦大众出于生活贫困的逼迫,她原本出身于名门,完全可以走上一条惯性的路子,过着舒适的生活。然而她接受了新的思潮,为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而“自讨苦吃”,以致“甘冒风险”。她15岁大胆走出家门,苦苦谋求自立,18岁在上海发表第一篇作品《我所希望的新妇女》,代表了早期追求的心声,而且义无反顾。她寻找进步力量,择善而从之,最早接近的是茅盾、瞿秋白、郑振铎等进步文化人和党的早期革命家,受到良好的影响,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当时,这样的女性,当然不仅仅是陈学昭,民主革命的先驱秋瑾就是典型的一个,中国共产党队伍里的女革命家就更多了。但是作为一名文化人,用一支笔,创造了成就,以中国第一个留学法国的文学女博士投奔缺吃少穿的延安的女作家,始终与工农兵相结合,她则是独一无二的。仅凭这一点,她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增添了重彩的一笔。

  作为革命文学家,陈学昭同志早年接触鲁迅,以鲁迅为师;到了延安后,则是延安文艺与解放区文艺精神、毛泽东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最忠诚的实践者。她在延安亲历了一九四二年五月的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她终生难忘的。她的工作与写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据在延安《解放日报》与她共事的黎辛同志回忆(我直接听到),她有一次为了采访一个农村典型,当天来返步行了四十华里也不叫苦。以后她还写出了诗歌《我送你——送同志们去反击》,散文《进入新老解放区》等作品。尤其是在解放以后,她已是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和作协的委员与理事,可是她却放弃了留北京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浙江。她在参加浙江大学的接管工作,参加了土改工作以后,又放弃了机关的舒适生活,长期落户在西湖区的龙井茶乡。中国是产茶大国,浙江是名茶之都,像陈老那样长期深入在茶农群众中的作家,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人。长篇小说《春茶》就是她的这种“向下”精神——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可贵的成果。

  作为一名党员作家,她与党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始终处于“属于党”的位置上,任何情况下都对党怀有信任、忠诚的坚定之心。这可以从她与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亲密交往中看出来。她与周恩来、邓颖超、陈云、于若木、李富春、蔡畅、彭真、张洁清、陈毅等领导同志有着深厚的友谊。即使在她被错划右派之时,他们对她的精神关爱也没中止过。就我所知,在1963年的夏季,我与她同在北京八大处中国文联举办的为时两个多月的读书班时,她经常被约去做客叙谈,前来读书班讲课的领导(刘芝明、田家英、阳翰笙等)都会到她的房里坐坐,鼓励她放下思想包袱继续前进。也就是在这次读书班结束时,她正式向组织提出“重新入党”的请求。当她的问题得到改正以后,这些领导同志只要是来浙江,或约去住处或登门看望,表达思念之情,给予精神力量,体现了革命队伍优良传统中毫无私利的、纯真高尚的同志式的情谊。这种特殊情况,在作家群中是很少见的。

  陈学昭写作勤奋,当她受到错划后,依然坚持写作。1963年初夏我们结伴参加中国文联读书班那一次,她行李中最重的就是一皮箱的去北京征求意见的《工作着是美丽的》下卷的初稿。1979年至1980年,我引领《人民文学》杂志许以和花城出版社黄伟经上门组稿,因她在逆境中坚持写作,有着充盈的稿源——黄伟经先生从此和她保持联系,直到她逝世,她写给黄的信就有近两百封。近日黄先生已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捐赠了一百多件书信手稿。陈学昭晚年多种疾病缠身,但即使在病得不能出门,而且已很难离开座位的情况下,她仍坚持写作,坚守着她自己创立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座右铭,十二年当中竟然出版了十二本著作!

  在她临终前,我去医院探望,她还表示要将即将出版的翻译著作《鲇鱼奥斯加历险记》的稿费,捐赠给儿童福利院;她的错划右派得到改正后,立即补交了二十多年的党费……凡此种种,都充分显示了她是一名真正的优秀的共产党人!

  作为一位遵循艺术规律和现实主义创作原理的纯粹的文学家,她67年的创作生涯,不仅为我们留下了300万字的著作,而且在艺术和美学的意义上也是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她的独特经历和她的朴素为人与朴素为文,人文一致,文如其人,形成了她独特的文风。她原本是留学法国的洋博士,翻译过外国作品,但她的作品却毫无洋教条、洋八股的气味,纯粹是民族化、大众化的。她的作品没有大起大伏、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在质朴无华中显示出幽默、细腻、秀美、清丽、纯真的人情美与文采美,使人觉着很自然、很亲切、很可读、很耐看,在回味中有一种美的享受。陈老的文学成就,再一次告诉我们,作家的创作只有和她的血肉、灵魂溶化在一起,才能产生自己的风格,才会有生命力。

  总之,陈学昭同志的多方面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必须永远地珍惜。她的精神遗产可以归结为:为人民而工作,工作着是美丽的;为人民而写作,写作着是美丽的。

  当今天我深深怀念陈老的时刻,不由得想起在她逝世后的不多天,由她女儿亚南、女婿树淼,遵照老人生前意愿送给我的两件礼物:一帧1963年读书班的集体照和一支英雄牌钢笔。我把前者视为友谊永存,后者是鼓励我要坚持写作。陈老,我一定进一步领会您的美丽的精神,学习、学习、再学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