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南张楼村的孩子就见到了电脑。
当时,德国人带来了20台送给村里的中学。他们一道带来的,是职业培训的教育方式。这种名为“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在德国成为经验的特色教育,让孩子从小既学文化课,也学实用技术,以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为基础,同时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训。
南张楼村的许多老师,都受到资助到外地进行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当时主要是木工、金工等技术。中学里建了图画室、微机室、劳技室。小学的音体美教师则是基金会组织培训的重点对象,一人一个图画本,每天的功课是“发挥想象力”。他们被要求,在课堂上要倡导一种围坐起来讨论的方式。现在看来,南张楼村的孩子多年前就接触到了素质教育。
一天三节木工课,让家长们有点疑惑。在南张楼村,更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不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几年下来,德国的做法与中国现实一直在相互考验。在中国人浓重的“大学情结”的左右下,对这种模式“有用”还是“无用”的争论从没停息过。2000年,德方没有继续提供培训,“双元制教育”也就悄然中止。
到目前,在南张楼村的投资将近8000多万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了3000多万元,村集体投资了3500万元,德方投资额大约是450万元。村干部说,修路时德国人资助了一台压路机。这450万元的投资,大多数用在南张楼村的教育事业和改善公共福利。他们认为,这是农村建设中最值得投资的地方。
每年,德方都会资助几个青年到平度、阜阳、上海等地接受职业教育,还定期选派村民到德国学习。跟外方的频繁交流,使这个村的德语普及率提高很快,许多村里的公共设施,同时标有汉语和德语。2002年中德建交35周年的纪念仪式上,南张楼村派出了代表团,讲解和翻译全部由村里人担任,这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谈。
袁行友说,17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人的视野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