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民间艺术瑰宝的守望者
· “滚灯世家”故事多
· 走近越剧收藏世界
· “高跷大王”育新苗
· 民间艺术的“淘金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滚灯世家”故事多
  法国,尼斯狂欢节。

  一支来自东方中国滚灯队的精彩表演使现场的法国观众大饱眼福,不时有人竖起大姆指连声喝彩:“中国,OK!”观众群里,更有熟悉中国文化的汉学家情不自禁吟诵起南宋诗人范成大描绘滚灯的诗句:“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

  来自中国的滚灯源自余杭翁梅乡。当地为钱塘江北岸,古代盐业兴旺,海盗频频入侵,当地民众以滚灯竞技比武,以彰示实力。有一年,一支海盗队伺机抢掠,派人打探行情。这天晚上,正逢农历5月16“元帅庙会”,探子行至翁梅,见一队伍大旗猎猎、号角声声,走在队伍前面是四个飞旋的大球,大球里面有一团红火也在飞旋,更是探子在别处未曾见过。探子寻思着一定是此地新发明的武器,不可大意。于是,急忙赶回去报告。果然,海盗们从此不敢轻易前来冒犯。

  记者听到的这个故事可不是传说,是汪妙林的爷爷说给汪妙林听的。在临平南苑街道西安村,年逾花甲的汪妙林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向记者介绍起他的“滚灯世家”。当年,汪妙林的爷爷就是耍滚灯的好把式。抗战前,妙林的父亲阿龙年轻力壮,也像他的祖辈一样喜欢耍滚灯。到了抗战胜利,阿龙又率领滚灯队在欢庆的队伍里尽情挥洒各式滚灯,左右盘旋,上下翻飞,倾诉着乡亲们憋了多年的欢欣心情。到了妙林出落成英俊小伙时,他传承了前辈的基因,对土生土长的滚灯情有独钟,总让父亲教他几个招式。农闲时节,他常常别出心裁地站在客堂狭狭的高凳上,耍起了滚灯,一旁的母亲连呼小心,父亲却捻着花白的胡须,欣慰地咧嘴笑着。

  谈起往日的经历,老人历历在目。而让老人真正开心的日子,却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1996年,一支20余人的翁梅农民滚灯队参加了中日传统文化暨民间艺术大串演。妙林是当地耍滚灯的好手,虽说年过五十但也参加了这场汇演。时值初夏,柳浪闻莺公园热闹非凡。表演场上,艺术家最感兴趣的是来自余杭的滚灯,9套27个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更让日本友人感到惊讶的是表演滚灯最出色的汪妙林,因为他每天清晨要在自家5亩责任田里劳作一番,才匆匆赶到杭州演出,按外国朋友说法他是“一位真正身沾泥土味的艺人”。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大型联欢晚会上,余杭滚灯惟妙惟肖的表演受到热烈欢迎。妙林感叹:滚灯从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产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谁料想如今能走到北京,走向全国,在全国人民最瞩目的心脏、最瞩目的时刻大放光彩。

  指着客厅里挂满一圈的演出照片和奖状,老人显得一脸幸福。如今,汪妙林的儿子也喜欢上了滚灯艺术。空闲时,父子两人常常在家里切磋舞功。不过汪妙林喜欢更多的年轻人推陈出新,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开出青春的花朵。听村干部介绍,在老艺人的悉心传授下,一支由当地农家后生组成的滚灯队已经组成,他们的舞姿更美妙、气势更宏大,逢年过节常为乡亲们助兴表演。

  【故事链接】余杭滚灯是江南地方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艺术,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钱塘江畔的余杭一带。滚灯是一圆球体,用10根左右竹篾编成,分大、中、小三种,大的直径115厘米,小的直径95厘米。球的中心装一竹编球形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别。红心球称“文灯”,较轻;黑心球叫“武灯”,较重,每只有近百斤。现行滚灯表演由9套27个动作组成,基本动作有金球戏猴、缠腰翻滚、旭日东升、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蜘蛛吐丝等。滚灯每套动作难度各不相同,表演时按一定程序进行,伴奏以“急急风”锣鼓为主,结尾必是“荷花绽放”。滚灯舞蹈除不停地上、下、左、右旋灯之外,还要围绕灯做“虎跳”、“雁旋”翻滚,辅之晃手、涮腰、踏步、翻身等舞蹈动作。2005年9月,余杭滚灯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