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总会每年都公布一个名为“德国哪里生活最舒适”的排行榜,而登上榜首的往往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村庄。一个农民对记者说,“在德国农村生活,丝毫不亚于城市。”
实际上,德国农村生活的舒适,与德国新农村特有的发展模式密不可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巴伐利亚州搞的“巴伐利亚试验”。负责该项目的机构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负责人威尔斯博士告诉记者,他们的经验就是用“等值化”的理念,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爱上农村。
其主要思路如下:一是制定“村镇整体发展规划”,如调整地块的分布,改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等;二是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农村机械化作业,组建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三是保护传统文明,如整修传统民居、建立博物馆等;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推行“双元制”教学,让孩子从小既学文化课,也学实用技术。同时,文体娱乐活动也被他们看作吃饭穿衣一样平常,村庄里各种娱乐设施齐全。
威尔斯博士说,新农村建设要打“持久战”,不是做成某一方面的“样板村”,而要将有限的资金当成“引子”,用科学理念引导村庄发展,逐步全面地改变农村面貌,“改造农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从1990年起,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我国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合作开展了“土地整理与农村革新”项目,项目开展十几年来,该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乡村文明程度也有了很大改观。过去,当地有一句“南张楼,南张楼,一到下雨人就愁”的顺口溜,现在,该村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形成了“白天上工厂,下班去种田”的新型工作方式。
德国社会学家特意提醒说,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要把“新农村”理解成建造新建筑,这样反而会加重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