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浙江省中小企业局首度发布《2005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使人们对浙江中小企业的家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省拥有各类中小企业30.41万家,数量占总企业数的99.6%;资产总量35683.81亿元,占全省总资产的82.6%。报告还指出,创业成功率不高、融资困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仍是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而在此前的200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发布一份题为《中国信贷人权利的法律保护》的报告,力促建立动产担保体制。这一利好消息,引起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浙江担保业界的高度关注。
潜力巨大央行力促
在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附近租房经营一家制衣厂的冯老板一直在犯难,他想向杭城的银行借钱,但却拿不出可做抵押的不动产。“唯一值点钱的就是自家的房子。”但地处农村的住宅其实也不值钱,银行不接受这样的抵押物。
小企业贷款难,原因之一是缺乏必须的抵押物。大企业大多拥有土地、建筑物等可被银行接受的不动产作为贷款抵押物。与之相比,小企业的资产主要是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而目前国内银行普遍不接受动产抵押贷款。因此,拓宽担保范围就成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必经之路。
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央行发布的《中国信贷人权利的法律保护》报告,建议将动产担保引入法律和信贷实践,以建立动产担保体制。报告认为,目前大量闲置的动产资金与企业融资困难的矛盾并存。由于现行法律的限制,存货、应收账款和农业资产等动产不能用于担保,有16万亿元的资金闲置,如果按照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动产原本可以担保生成约8万亿元的贷款,相当于我国金融机构3年的新增贷款额。
浙江担保业试水“动产担保”
据了解,在产权改革较早的我省温州、台州等地,许多中小企业主已经开始用早期奋斗所得“圈地”、“圈房”,目的就是为了在企业需要扩大规模时可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但更多的企业缺乏买土地、买房子的原始积累,因此也就没有可向银行抵押的不动产。
“这在科技型的创业企业里尤其突出。”在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杭州高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卫东对此感触很深。
作为全国高新区中最早开展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之一,杭州高新投资担保公司为了有效解决银行对区内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惜贷”问题,这几年根据企业的资产存量和结构及资产质量、主营产品库存、股权的技术含量和专利成分、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分别为企业度身定制了房产抵押、设备抵押、主营产品库存抵押、新药证书质押和股权质押等一系列的反担保方案。这些方案既盘活了企业的资产存量,为企业解决了反担保问题,也成为最大限度地控制担保风险的有效途径。协作银行因为担保公司的介入,则省了一份担忧,多了一道“保险”。
同样,早在2003年,杭州工信担保有限公司为了创新反担保措施,结合余杭地区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始稳健、有序地推进存货质押业务。
据“工信担保”董事长沈见高介绍,公司大胆地采用了直接租用企业自有的仓库作为仓储点的形式,先后在余杭区临平、塘栖等地租用了7个仓库,开展存货动态质押业务,通过落实专人管理的形式,力求在不影响企业日常经营的前提下,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为有效规范存货质押业务,“工信担保”当年就出台了《存货质押管理办法》,使该业务的健康运行有了良好的制度基础。2004年还与杭州东城软件公司合作研发了用于公司仓储管理的仓储管理信息化软件,用于公司仓储点的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工作。
通过开展此项业务,“工信担保”已先后为8家受保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累计担保达4216.5万元,至今未发生一起逾期或代偿。
“沉淀资本”渴望实现贷款价值
据省中小企业局2004年底的财务年报显示,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为1486.84亿元,存货达1370亿元。
“假如这些企业的动产都能够作为贷款担保物的话,即使按照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动产可以担保生成的贷款数额也是非常巨大的,而现在这些资产却成了‘沉淀资本’。”省中小企业局财务统计处的人士称。
“根本的出路在于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动产担保的顺利施行!”浙江担保业界资深专家、宁海县中小企业和农业信用担保监管会顾问娄传申说。
他认为,根据央行公布的《中国信贷人权利的法律保护》报告, 以动产为基础的现代融资方法是解决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处方”。 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省内外实际, 将动产引入担保实践, 引入法律和信贷实践, 扩大抵押担保的范围, 建立统一、高效、可靠的登记制度, 对于改善信贷交易环境、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用的可获得性、促进经济发展等意义重大,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另一把钥匙。
通讯员 卢绍基 记者 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