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刊

文章导航

“游学”项目助力家乡文化传承

  从精美的篮子到实用的家具,各式各样的柳编制品琳琅满目。近日,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中心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当地泉庆柳编工作室,探寻家乡传统手艺。

  走进柳编馆,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柳编艺术品的世界,老手艺人们为孩子们讲解柳编工艺品的制造过程,传授了选柳条、编柳条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随后,在老艺人们手把手地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动手尝试,虽然他们的作品并不那么精美,但是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对民间手工艺的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近年来,东林镇中心幼儿园积极响应这一理念,挖掘家乡资源和文化,将“游学”项目整合到幼儿园课程之中。

  该幼儿园所在的东林镇,素有“山水田园,秀美东林”之称,周边资源丰富多样,为幼儿提供了真实、自然、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幼儿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寻找离园3公里以内的游学地点,精心筛选和利用资源,帮助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有效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家乡。

  在项目内容的设计上,该幼儿园教师们颇费心思。他们根据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兴趣特点,梳理出探“游”自然生态、知“游”历史建筑、访“游”民俗风情等3个资源体系,并延伸出N个游学项目。例如,在中班《我的家乡》主题活动中,教师们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带领他们从了解“家的周围”开始,逐步衍生出历史建筑游学项目“探秘锦峰塔”。大班则基于周围的水稻资源,开展了自然生态游学项目“水稻的秘密”。这些项目相互渗透、互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在实施路径上,该幼儿园采取了多种方式。一是链接已有经验,探“游”自然生态。教师们组织幼儿参与各种与自然生态相关的活动,如探秘蚕桑基地、畅游稻田基地等,以大班游学项目《畅游“稻田里”》为例,教师和幼儿一起确定游学内容,制定游学导图,通过实地探访和游玩的方式了解稻谷的特征,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培养劳动意识和生态素养。二是依托探究兴趣,知“游”历史建筑。家乡的历史建筑如锦峰塔、宋韵桥、陈氏故里等成为幼儿们的游学对象。在“探秘‘宋韵桥’”项目中,幼儿们通过设疑寻物、探玩实景、讨论辨物、分享展物等路径,深入了解古桥的历史和文化,并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三是注重多元体验,访“游”民俗风情。通过民俗探寻、实地采风、表达创意等活动,全面推进非遗文化项目的实施和发展。

  “通过这些‘游学’项目,孩子们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情感,这种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将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伴随他们成长,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东林镇中心幼儿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幼儿园的“游学”项目能为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作出积极贡献,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冯钦滟 陈月峰)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专刊 00010 “游学”项目助力家乡文化传承 2025-04-01 27394803 2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