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塔后村:多元化内容共建乡村新场景,多产业联动探索共富新路径
在台州市天台县塔后村,对于共富之路的探索渗透到了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办了八届乡村音乐节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合市集为田间地头的农特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展销平台。在“千万工程”的战略指引下,共同富裕的概念化为了一个个切实可感的落脚点。2025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探索与实践,大塔后片区通过产业、生态的融合发展,奏响了一曲强村富民的激昂旋律。
2018年,大塔后片区被列入天台县片区化组团发展四大重要片区之一;2019年,成为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考察点;2023年,成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会考察点。2025年,大塔后多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作为浙江省四大片区组团发展案例写入省委一号文件。
在不断的探索中,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深耕产业优势,打造多元场景
塔后村位于天台山核心景区赤城山脚下,天台“四株仙草”中的其中两株——铁皮石斛和天台海艾是村民的“致富草”,儒释道文化和谐相融的地域特点是代代相承的文化底色。近景近城的区位优势,为塔后村建设城乡高度融合型村庄提供了先天条件。
多年来,塔后村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文旅资源进行了梳理和细化,号召村民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产业。在村民们熟悉的传统中草药种植、加工基础上,塔后村引进中医馆、铁皮石斛馆、艾草体验中心等项目,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康养研学功能的全新文旅场景。
如今,塔后村已经形成了以考察经济、企业团建、农旅发展为主,中药产业、研学活动、康养产业全面发展的乡村经营格局,成功打造了塔后乡村音乐节品牌、塔后民宿集群村落、大健康养生产业链、三新生态农业产业园。正如塔后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孝形所说:“我们摒弃了表面的、浅薄的商业化模式,将塔后村的特色风情、传统文化植入家家户户,让老百姓成为多元文旅场景中的一部分。”
2023年,塔后村累计接待游客42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净收入185万元,全村经营性收入2685万元。
整合县域资源,搭建产业平台
随着多产业联动发展的不断深入,凭借一个村的单打独斗逐渐无法满足越来越庞大的市场需求,整合资源、联合发展成了塔后村升级之路上的突破口。在天台县委、县政府的引领下,大塔后片区横空出世,旨在以党建联建为纽带,通过“片区融合共生”,推动各村产业深度互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塔后片区以塔后村为核心,涵盖了赤城街道8个行政村加上囯赤社区,地域面积25.23平方公里、人口1.68万人。
“抱团”后的大塔后片区是一个强村带动、产业联动、项目驱动的组团发展平台。依托塔后村的发展流量,整合县域多方资源,大塔后片区产业经济迎来了高质量发展。三新村依托湿地公园开办“花田集市”,春季油菜花海、秋季稻浪艺术节吸引摄影爱好者;桐柏村发挥茶祖葛玄植茶地优势,盘活村内500余亩荒野茶园,打造茶产业基地;仙都村借势天台山大瀑布景区,加快景中村休闲农庄项目建设,发展景中村民宿集群……乡村连片成带发展的大塔后模式,也成为天台县迭代升级美丽乡村、推动生态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
培育乡村人才,激活内在能量
“当打之年”的塔后村,通过构建“原乡人赋能+新乡人兴业+旅乡人共创”的乡村人才振兴机制,以及音乐节等时尚活动和各类扶持政策的吸引,让不同青年群体在乡野间找到了价值坐标,让乡愁变为了生产力。目前,塔后村创业人员中,本村和周边村落的年轻人占比95%,这些“村二代”已经成了推动塔后村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开办民宿是许多村民创业的首选。为此,塔后村成立民宿协会,制定统一标准,引导差异化发展,将民宿经营和乡村治理有效融合。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塔后片区内共开设精品民宿102家,床位1200余张。
创业之风也吹到了红色直播基地。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塔后村每月组织培训各村书记、党员干部直播带货,村民、商户们受到鼓舞,纷纷加入直播队伍,走上了新媒体创业的赛道。
除了号召村民返乡创业,塔后村还积极链入人才创新机制,通过校企携手、产学研合作培育等模式寻找文化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的到来。几年间,联合台州学院,设立“民宿学院”,定制“乡村CEO”培训课程,引入高校师生参与文旅策划。在天台县委、县政府的牵线下,中国美术学院连续多年选派师生团队参与塔后村民宿建设,推动全村年集体经济净收入达12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万元。
各类人才的加入,大大激活了乡村内在能量,为塔后村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年前的“物质匮乏代名词”到如今的“美丽共富金名片”,塔后村不断迭代升级片区化组团发展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也带动整个片区成为以党建联建促乡村和美的样板地、美好生活的创造地。未来,大塔后片区也将在乡村发展的蓬勃浪潮中不断突破,用实践书写一段全新的、可复制的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