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才强省

文章导航

萧山,何以挺起创新的脊梁

陈潇奕 萧人轩

  当2024年杭州市萧山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1万件大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4件的数字跃然纸上,这座钱塘江南岸的工业强区正以硬核实力撕去传统标签——这里不仅生长着郁郁葱葱的“专利丛林”,更激荡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流水线的澎湃春潮。

  浙江从不缺创新星火,缺的是点燃火炬的“引信装置”。目光聚焦萧山,这里已然开启了一场关于创新生态重构的跃变,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土壤里拔节生长: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联合镜识科技、凯尔达研发了目前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四足机器人”;在西电杭州研究院的“穿针引线”下,正齐半导体年产6万颗高阶功率模块研发生产项目落地;北大信研院与晨泰科技联合成立智能光储充联合实验室,成功开发并推出了晨泰能量管理平台(EMS),其成果已在杭州湾智慧谷成功落地,光储充充电站于2024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双向奔赴、同向发力的“联姻”氛围愈发浓厚,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投向市场的“怀抱”,引领萧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践正以磅礴之势印证创新萧山战略选择的精准性——这绝非偶然,而是深谙创新制胜密码的必然结果。其背后蕴含什么样的“萧山解法”,且一探究竟。

  问题1:创新之源何在

  托举“最初一公里”

  重构科创土壤的“引力场”

  人才科创成果“长”在哪里?科技创新不是无根之木、空中楼阁,需要更扎实的基础和更庞大的基数。要实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持续培育科技创新的沃土。

  当众多地区仍局限于单一平台“高度”的较量时,“家底子厚”的萧山已经着手编织一张“星系级”的创新网络,组团作战。2023年,萧山整合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西电杭州研究院、湘湖实验室等七家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及职能部门、创投基金、科创企业等多方力量,组建“北斗七星”科创联盟,目的就在于让“北斗七星”成为最硬核的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向新力”。

  这并非简单的地理集聚,而是通过制度设计促使创新要素之间产生强烈的链式反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北斗七星科创平台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6100余人,在研项目1192项,在孵企业326家;仅平台内孵化企业引进人才就达1400余人。“北斗七星”强劲的“磁吸力”,让萧山的新质生产力含“星”量十足。

  集聚了高质量的人才,如何让人才成果实现有效转化呢?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推动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精细的管理体系,政府侧由长周期的一揽子保障转变为分类别、分阶段的配套支持,推进目标导向和绩效导向的创新资源配置,让创新平台既有动力也有压力。

  与此同时,结合人才评价改革工作,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分类评价体系,科学体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增强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意愿,保持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双赛道”的并驾齐驱。

  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得既快又有市场?萧山鼓励平台从“单兵作战”转向“联动共赢”,并与链主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激活“平台+产业”的联合科创引擎,形成“研发在平台、赋能在企业”的生态,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供给到产业端。截至目前,萧山区内科创平台累计与各类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130余个。

  正如萧山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所说:“从源头植入成果转化kpi,倒逼创新策源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场景‘牵线搭桥’,供需精准对接,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让创新链嵌入到产业链,最终形成‘科研种苗-产业雨林’的闭环生态。”

  问题2:如何将成果成功转化

  打通“最后一公里”

  全周期赋能的“创新加速器”

  如果说“北斗七星”解决了“从哪里创新”的问题,萧山的全生命周期护航组合拳则回答了“如何让创新活下去”。其破题做法是:将政府角色从“政策供给者”升级为“生态共建者”,用市场化逻辑重构服务链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的“80后”教授石理平,在归国创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他的项目,经过杭州市西电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的多维度支持,从入选项目库到成功应用于防伪技术验证,再到获得订单,仅用时一年。这不仅仅是时间的跨越,更是萧山科创环境与政策支持的生动体现。

  如何让企业从初创到产业化能得到“全周期”支持?萧山全新升级区创新创业团队“5213”计划的扶持政策,与原有的区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计划融合贯通,同时以“拨投结合”的方式上调了扶持资金的额度。

  作为萧山区强化人才战略的关键举措,“5213”计划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历经三轮迭代,成功筛选出众多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型项目。进入第四轮,该计划的目标更加明确:从单纯的人才引进、选拔和培养,转向深度聚焦于科技型企业的成长与产业化发展,为企业提供从萌芽到成熟的全方位滋养。

  资金,是企业创新发展的“血液”。萧山区巧妙地将财政扶持与股权投资相结合,为符合区域产业导向的初创项目提供更为前置的支持,极大地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当然,企业无需担心的是,原始股股权原则上不超过10%,政府不会成为第一大股东,也不会控股被投资企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升级后的政策为初创型项目和产业型项目提供了最长可达10年的扶持期,其间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扶持资金额度可灵活追加,最高可达3000万元。萧山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强调:“静水流深,长达十年的陪伴,旨在深入追踪并赋能企业成长,为创新提供更多生长的机会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静待花开。”

  此外,萧山还创新性地推出了“安心宝”制度,通过“企业出一点、平台担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保险保一点”的多方风险共担机制,为企业逐“新”之旅增添了一道坚实的保障。2025年2月13日,“兆丰机电—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安心宝专户”在萧山农商银行开通,标志着全省首个“安心宝”账户正式落地。企业仅支付10%的保证金撬动科技研发投入1000万元,可谓“小投入撬动大创新”。3月11日,龙兴航电和西电杭研院合作共建“先进航空电子联合创新中心”,以3万元保费为企业和平台提供最高50万元风险补偿,标志着“安心宝”这一创新制度完成首次升级。萧山“安心宝”的先研后付,通过改革把平台、人才、企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撬动更大的科技动力。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个“安心宝”案例成功落地,另有十余家企业正与各大平台和机构积极洽谈中。

  纵览创新萧山的底气来源和保障机制,不仅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整合,更是一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通道,促使一批硬核科技迅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萧山乃至更广泛的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人才强省 00009 萧山,何以挺起创新的脊梁 2025-03-28 浙江日报2025-03-2800009 2 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