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货架的“上新”
乐翠球 陈潇奕
前言:中国的科技创新版图正经历着一场充满张力的“地理重构”。在实验室里诞生的海量科研成果如何高效转化、迈向产业化的进程,让创新活水浇灌出实体经济的繁茂丛林,成了一个重要命题。本期将聚焦人才成果转化的关键点位,看浙江各地如何破局,促成果落地生“金”。
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败。转什么?怎么转?怎么用?浙江围绕激发转化活力、优化转化机制、畅通转化路径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技术来源在哪里
成果转化,不能只从“果”来看,更需要反向倒推,回到“技术来源在哪里”这个原点。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每年产出海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具备较强的科研攻关实力,然而转化率低,存在需求与供给的错位。
高校、科研机构以学术为导向,追求论文指标而非技术成熟度,企业则需要经过中试验证的技术,双方的深层矛盾导致技术从实验室原型到中试验证之间的链条存在断裂。这也是存量科技不能大规模产业化、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症结所在。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转化桥梁,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在浙江科创热土上,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体正以“需求牵引、利益共生”的逻辑,重塑科技攻关的底层范式。这些创新实验室突破传统“论文—课题”单向度评价体系,构建起“企业出题、院所解题、市场阅卷”的闭环生态:由产业链头部企业抛出真实技术需求,高校院所提供理论火力支援,形成“提出问题—协同攻关—产业验证”的全链条响应机制。更为突破的是其利益联结设计——通过建立专利共享池、收益阶梯分成等制度,将产学研各方锻造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彻底打破转化环节的制度性藩篱,让每一个创新火花都能精准点燃产业烽火。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堪称这场变革的“领航样本”。在宁波“一平台一政策”赋能支持下,历经20多年的发展,该研究所摒弃“实验室到论文”的传统路径,将科研根系深扎于产业沃土:与2000余家企业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同250余个国际机构构建开放创新网络,让大尺寸单晶金刚石、非晶软磁带材等96项重大科技成果突破实验室边界,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
为了凝聚共识,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动力,研究所推出的“双重激励”分配机制尤为引人注目: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后,60%股权直接奖励项目团队;现金收益分配中,80%重奖攻关人员,20%反哺转化基金,形成“持续创新—合理回报—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更在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之间架设起制度性桥梁。
如何精准识别可转化的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场需要耐心与魄力的长跑。如何精准识别有转化价值的“种子成果”,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摆渡人”,技术经纪人这一职业应运而生。
杭州未来科技城科创联盟秘书长、润湾创新CEO黄怡是余杭区首批技术经纪人,她分析道,科技创新的人和产业创新的人各自关注点不同,科技创新的人容易从技术视角出发,拿着锤子找钉子;而产业端则关注解决实际问题,不管是锤子、剪刀还是其他工具。因此,技术经纪人要懂双方语言,做好“调频”,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同向发力,促使其协同创新。
成长于五常街道,润湾创新扎根余杭区,锚定新质生产力,努力衔接好科创端与产业端的需求,助力打通“实验室样品-生产线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链条,实现更高维度的同频共振。
当科研报价与企业预期产生冲突,技术经纪人以专业评估构建信任支点,用里程碑式报价、风险共担等创新模式平衡双方诉求,让技术交易突破简单买卖关系,升级为战略协作。
这种专业“摆渡”在嘉兴浙大智慧绿洲衍生出更系统的转化生态。这里组建起“科技淘金团”,通过三级筛选机制:初筛看技术成熟度,复评选产业适配度,终审定市场前景。目前已经对“等离子体治疗肿瘤项目”等一批科研成果开展产业化服务,完成两批创新成果转化验证项目立项,8个项目已落地嘉善,形成“筛选-培育-转化”的全周期服务链,重塑科技成果转化从“偶然相遇”到“精准匹配”的底层逻辑。
如何系统集成赋能创新生态
从实验室的幼苗到市场的参天大树,还需要高效配置和集成各类创新要素,而这暗合了成果转化系统集成、全链条服务赋能的重要性。
依托全国首个全省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浙江打造“互联网+”转化中枢:网上技术市场构建精准匹配算法,技术交易“浙江拍”引入竞价机制激活市场活力,“安心屋”搭建全流程存证平台。2023年全省技术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大关,数字赋能让供需对接从“盲人摸象”升级为“精准导航”。
不仅如此,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一公里”,浙江多地还以系统集成思维打造创新要素配置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充当“科技翻译器”,共性技术平台化身“创新充电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为“商业发射台”,打通“成果筛选-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创业孵化-股权投资-转化落地”的全流程技术转移路径。
绍兴上虞的新材料中试基地好比是“科技炼金炉”——17个中试项目在此淬炼,3个已完成试验验证,并即将进入产业赛程。浙江湃氪新材料总经理吴健算了一笔精细账:自建中试设施需亿元级投入,而基地“共享模式”使成本骤降至千万元级,这不仅是资金的解放,更是创新速度的跃升。不仅如此,上虞还发布了国内首个新材料中试风险减量方案,由政府、保险、金融等构成“科技风险缓冲带”,让企业有底气去“试”、去“创”。
在这场成果转化的交响乐章中,最动人的旋律是“人”的觉醒: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成为“产业猎手”,企业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题”,技术经纪人化身“科技红娘”编织创新经纬,一个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转化体系雏形初现,让人才成果转化从“闯独木桥”变为“跑接力赛”——每个环节都有专业选手接力,每个阶段都有制度保障护航,让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让创新要素与市场资源自由流淌,让每一颗科技种子都能在产业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