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置顶”发展,桐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陈潇奕 桐组宣
人才名片:
王震,博士,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021年创立嘉兴睿创新材料有限公司,落地桐乡,专注于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相关工程构件的研制和生产。公司现有员工近140人、硕博21人,于2023年入选省级创业团队。成立以来,公司累计融资超1亿元、估值超6亿元,拥有专利技术20余项,参与国家标准起草4项,2024年度营收近7000万元。
过去在科研机构,我的战场是纳米级的精度和严谨的论文逻辑;今天作为创业者,我需要用技术穿透工序链的每一道缝隙——从预制体编织、界面控制、构件致密化工艺组合、再到复合材料构件加工,基于每个工序里的工艺“密码”,确保陶瓷基复合材料产业化之路自主可控。
科学研究不是终点,而是马拉松的“第一公里”。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用户的牵引、团队的努力和政府的信任。我始终坚信,种子的发芽需要土壤。很感谢桐乡,尤其是在初创阶段给予的支持,帮助我们熬过了“寒冬”,让硬科技创业不再是孤独的破冰之旅。
——王震
嘉兴桐乡,氤氲着江南烟雨的小城,正因一群“追新者”的到来焕发生机。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埋首十余年,王震博士带着技术团队的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新成果,将目光投向这里。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从零开始,将对陶瓷基复合材料纳米级的微观控制,复刻到车间流水线上,在前期‘有得用’的基础上解决‘用得起、用得好’的问题。”王震说道。
据悉,2021年睿创新材经乌镇实验室招引孵化并签约落户桐乡市崇福镇,项目总投资超1.3亿元,主营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相关工程构件的研制生产。相比传统制造业项目,睿创新材的总投资额虽不算大,却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先进陶瓷有别于日用陶瓷,是采用高度精选或合成的原料,具有精确控制的化学组成,在高端制造领域具有迫切的应用需求。
“陶瓷基复合材料行业是一个爆发力很强的发展赛道,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有广泛的运用。”王震介绍说。
在不断攀高的过程中,王震本人也实现了从科学家到创业者的身份衔接、转换。此前,他在乌镇实验室担任空天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执行负责人,度过了极为关键的三年。一边在实验室与技术团队攻关瓶颈技术,另一边是跑市场、跑企业,对接产品需求,梳理产业化路径。
“实验室解决的是基础问题,而产业化则需要构建完整的工序链,并打造自身的护城河,以保持绝对的行业竞争力。”通过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转化专利并反向授权,睿创新材既获得了核心技术,同时还绑定了其持续创新的未来。如今,公司已掌握20余项专利,参与4项国家标准制定,产品应用开始开花结果。2024年,其研发生产的碳化硅复合材料光机构件已多次助力卫星“轻装上天”,刷新了“桐乡智造”的高度。
当被问及入驻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园的体验时,王震用“拎包入驻”一词概括了这段政企协作经历。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园区服务团队在签约前三个月便启动深度调研,针对企业大型装备安装需求精准匹配了无地下室的高挑空间。
他说:“在我们搬到现在的厂房之前,桐乡还为我们联系了另一处厂房作为过渡,并提供租金补贴,及时跟进企业的新需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桐乡精细化服务的‘颗粒度’。”
不仅如此,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漫长过程中,桐乡更以金融活水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22年3月,针对科创型企业起步期存在的资金难题,桐乡市“青桐”科创基金按照当时的最高额度,为睿创新材提供了总额200万元的天使投资,并帮助企业获得了1000万元的金融贷款,达到了以“青桐基金”撬动“银行贷款”的“投贷联动”效果,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题。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形成产能,但前期购买了大量设备,钱花得很快,这时候政府真金白银的背书对于我们而言太关键了,不仅‘扶’了一把,而且还帮助赢得了社会资本的关注,为后期顺利融资畅通了新渠道。”王震说。
这座城市给出的成果高质量转化公式:硬科技×城市信任=无限可能。如今,更大的布局正在展开。随着睿创新材等企业的落地,桐乡着力打造产业生态圈,积极招引航空航天企业,配套检测平台、中试基地环伺周边。
王震指着厂区地图说:“过去需要跑遍长三角的产业链环节,现在几公里就能解决。”
而这种“热带雨林式”的产业集群,也让桐乡创新能级实现了新的跃升。
正如桐乡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所言,“当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本质是发挥人才驱动引擎作用,充分用好人才。一个高端人才往往能引领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以人才链升级产业链,以产业链反哺创新链,最终形成良性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