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预警向“混日子”亮黄灯
戴先任
戴先任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官网公布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学校称,经审查决定给予全校(包括三个校区)共737名学生学业预警,给予134名学生学业预警并第一次降级试读,给予81名学生学业预警并再次降级试读。此前,广东医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也公布了学业预警结果。
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学业预警,就像体育比赛中的“黄牌警告”,这不是将涉事学生“罚下场”,而是对他们进行警示、敲打,一旦学生屡教不改,则可能被“红牌罚下”。这给了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
在很长时间内,一些高校存在“严进宽出”的问题,大专生、本科生甚至硕博研究生,考上之后,都可能存在“混日子”的情况。因为就算是“混日子”,大概率也能顺利毕业。大学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靠混就能取得,那相对应的学历的含金量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对这种“混文凭”的学生容忍度降低。这对维护高等教育的严肃性、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必要。但对于高校来说,要“严进严出”,也要在制度的刚性和人文的关怀之间找到平衡。不能“不打招呼”,更不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通过下发学业预警,正是为了给不合格的学生一个“缓冲期”,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通过沟通和帮扶措施,来帮助这些“后进”学生,这样才能让学业预警真正达到良好的管理作用,同时体现育人的温度。
因此高校在做好学业预警,实现从“严进宽出”到“严进严出”的转变时,就要做好事前警示、事中预警、事后惩戒的全过程管理。首先,需要高校在学生进校门之时,就要让他们明白底线,大学不是“混日子”的地方,从而让他们用功在平时。另外,高校更应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程吸引力,给学生最好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尽到学校的育人责任。同时,也要保障好学生的正当权益,比如要保障学生对学校管理、教师教学等的监督权利。如此,才能让学业预警成为倒逼学生向上的鞭策与动力,让高校的“严进严出”形成“双向约束”,达到高校与学生的“双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