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代表与相关人士热聊浙江小百花文艺热象——

创作,怎样号准“时代之脉”

  访谈名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麦家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 蔡浙飞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演员 陈丽君

  浙江青年编剧 孙钰熙

代表与相关人士热聊浙江小百花文艺热象——

创作,怎样号准“时代之脉”

  这两年,来自浙江的《新龙门客栈》《黑神话·悟空》等文艺热象火爆出圈。今年初,越剧《我的大观园》上演一票难求,传统戏曲再次锁定年轻人的目光。

  现象级作品的背后,是悠久深厚的文化家底,也是创新争先的高峰气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业态,离不开新时代文化精品的支撑。记者邀请代表与相关人士,一起探讨这些文化精品创作带来的启示。

  全情沉浸,回归生活

  记者:近年来,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剧目频频“出圈”,成为全国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作品背后,小百花有什么经验?

  陈丽君:这两部作品的出圈,背后是所有主创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大家对待创作的真诚态度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对我来说,更多是在其中学习、成长。《我的大观园》是我的第一部原创坤生大戏。为了塑造好贾宝玉这个角色,我除了自身的准备工作外,也一直积极与导演、编剧、音乐、唱腔设计等各位主创老师反复讨论,希望能达到最优的状态。在表演上,我也有了新的感受。在《我的大观园》中,有一场戏是宝玉以为自己与林黛玉举行婚礼,紧接着便得知黛玉去世的消息,这样强烈的情绪反差,要求演员必须具备极高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快速转换状态的能力,这对我是非常大的锻炼。

  蔡浙飞:浙百团一直有个“双翼”理念——传承与创新。在越剧100多年的发展中,“改革”二字贯穿始终。从建团来首次创排的现代戏《钱塘里》,到大型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我们一直在传承的基础上,探索越剧的现代表达方式。这次以《红楼梦》作为创作题材,既是因为经典性,也是因为它有无限的创新空间。比如《我的大观园》在叙事结构上玩了一把“非线性”,重新组合“读西厢”等片段;在舞台设计上采用高梯式,在表演手法上借鉴了舞剧的表演,让贾宝玉从高梯上滚落,这在传统越剧中是从未有过的。

  孙钰熙:《新龙门客栈》的成功,离不开它严谨的结构和节奏。我们在创作时延续了茅威涛20多年的越剧改革经验,比如在唱腔设计上,既保留传统越剧韵味,又在尹派经典风格中根据剧情和角色需求融入新元素,让新观众觉得好听,老观众也接受。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市场需求和观众的共情性,全剧没有一段唱腔超过4分钟。对戏曲今天的市场处境而言,《新龙门客栈》打破了大众对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以真实体验感为特色的沉浸式小剧场,也逐渐让戏曲有望回归为当代的生活方式。

  号准脉搏,精准打磨

  记者:这些受观众欢迎的文艺精品有哪些共性,带来了什么启示?

  麦家:浙江小百花确实号到了时代的“脉”。如把传统戏剧和著名的电影《新龙门客栈》相结合,做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可以说IP的选择,奠定了“出圈”的基础。《新龙门客栈》在电影里打造了固定的舞台空间,主角们的故事都是在客栈里完成,某种意义上,它的人物关系和经典越剧《梁祝》是殊途同归的。所以火爆并不偶然,是在选择基础上的必然。茅威涛和我还有合作《风声》的想法,《风声》也在集中的地点出现了强情节和强人物关系,具有一定的观众基础。它从话剧到音乐剧,再到越剧,具有可操作性。

  蔡浙飞:观众的评价是团队不断打磨作品的重要依据。《我的大观园》演出后,有人爱得不得了,也有人提出中肯建议。近期这部剧正在修改中,我们根据观众反馈进行时长调整,部分戏和唱词唱腔也多次修改,将以更精良的面貌回馈戏迷们。

  孙钰熙:每一件文艺作品,都不能忽略它的时代背景。现在越剧很热,但我们作为互联网上长大的90后,并不像上一辈那样反应强烈。因为在社交媒体平台,每天“破圈”的热点事件太多了,越剧只是其中之一。我们更应该关注,“破圈”所带来的不同知识结构与认知之间的碰撞,不论是剧作者还是院团演员,都要明确我们每一次向“圈外”输出的,应该是饱含戏曲艺术的精髓。

  新不离本,古不守旧

  记者:在创作领域,大家都有各自的关注内容。浙江小百花带来了关注后,我们最应该注意什么?

  麦家:浙江在产出文化精品上,要做出之前“核弹”级别的作品,首先要结合时代热点,还要符合艺术规律。文学艺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载体,故事是中国的,但“人心人情人间”是世界的。只有让那些充分反映中华民族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崇尚和平、重义轻利、侠肝义胆、大爱无疆等优良品性和美德的文学艺术作品,进入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书店,进入他们的视听,不断增加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曝光度,才能逐步让世界对中国当代形象清晰起来。

  孙钰熙:我们在后续创作过程中,已经达成共识,最终目的一定是培养戏曲传承人。比如近期我与李卓群导演在和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浙江昆剧团)合作的新编原创昆剧《盛世红妆》,就是要发挥浙昆“代”字辈的潜力,集结戏曲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力量,体现浙江昆曲艺术的代际传承。

  陈丽君:在我饰演过的角色中,无不承载着中国人朴素的价值观。这些舞台上的人生,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作为演员,关键是需要更多优质作品。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优秀编剧关注越剧,持续推动越剧的传承发展。

  蔡浙飞:我们不仅要在戏曲领域内创新,还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新不离本,古不守旧,只要唱腔、念白还是越剧,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此之上就能探索越剧的更多可能。

  (本报记者 李娇俨)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0005 创作,怎样号准“时代之脉” 2025-03-07 浙江日报2025-03-0700009;浙江日报2025-03-0700010;27354606 2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