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八千年三大世界级线性文化遗产首次“同框”
东方起点 绽放宁波
项聪颖 王 波
浙江省博物馆藏河姆渡文化的双鸟朝阳蝶形器、法门寺博物馆藏智慧轮盝顶纯金宝函及地宫出土秘色瓷、宁夏固原博物馆藏鎏金银壶、甘肃省博物馆藏铜轺车、广州博物馆藏广彩开窗希腊神话纹碗……
这段时间,由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宁波市文物局)携手西安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展正在宁波博物院(宁波博物馆)举行。
今年恰逢“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十周年和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国内众多博物馆纷纷围绕这两项世界文化遗产举办展览。宁波博物院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构思如何参与中华文明的表达,应运而出“东方的起点”联展,让来自全国39家文博单位的481件(套)展品,在宁波实现海陆两大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
这是宁波历史上借展文物数量最多、等级文物最多的临时展览,也是国内首次同时展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三大世界级线性文化遗产的文物展览,生动展现了东方文化跨越山海、连接世界的壮丽诗篇。
五大板块 讲述东方丝路故事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宁波与西安作为海陆丝绸之路的典型城市,两座城市在古代通过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紧密相连,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展,以宁波和西安为窗口,将大运河、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三大世界级线性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共同讲述着丝绸之路从东方启程的故事。
本次展览围绕这两座城市,采用“海丝”与“陆丝”对话的方式,以时间为轴,分为“丝路溯源”“丝路拓兴”“陆海交响”“港通天下”“一带一路”五大板块——
“丝路溯源”板块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分别作为新石器时代中国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代表,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陆海两大源流,为陆、海丝绸之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人面鱼纹彩陶尖底罐、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双鸟朝阳”蝶形器等珍贵文物,感受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交相辉映。
“丝路拓兴”板块聚焦于汉代,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穿越中亚直抵地中海,海路则经印度洋通往地中海,形成了横跨欧亚的交通网络。在这里,大家可以欣赏鎏金银壶、秘色瓷等珍贵文物,也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和在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发掘的秘色瓷,居然有同样的落款。
“陆海交响”板块展示了唐朝建立后,陆、海两条丝路共同奏响大唐盛世的华丽乐章。西安作为唐朝都城,进入鼎盛时期,如骑马俑、彩绘侍役坐姿女泥俑、彩绘镇墓兽等文物,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而该时期的宁波,以境内的四明山为名,被设立为明州,并据山海之利,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门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港通天下”板块则描绘了宋朝至鸦片战争期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出借的印度教石构件、基督教石墓顶,以及宁波出土的“庆元路总管府”铭铜权等珍贵文物,实证了宁波、泉州等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
“一带一路”板块展望新时代,面对全球挑战,中国基于深厚的丝绸之路文化底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展现中国智慧与担当。这一倡议不仅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贡献。
纵贯八千年 展示丝路文物精华
丝路交响,共筑辉煌。“海陆”是本次展览的关键词。
步入宁波博物院,一楼东西临特展厅被打通,在22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汇集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全国39家文博单位的481件(套)展品,其中一级文物68件(套)、二级文物79件(套)、三级文物74件(套),是宁波历史上借展数量最多、等级文物最多的临时展览。
本次展览充分融合历史深度、学术广度和时代温度,空间上同时展示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三大世界级的线性文化遗产;展览的文物时间跨度悠长,从新石器时代八千年前的井头山遗址,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一路绵延至现当代的艺术精品,跨越了人类文明的多个重要阶段。
展品类别极为丰富,涵盖了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漆木器,汉代的陶器、玻璃器、玛瑙饰品,唐代的精美瓷器、金银器、丝织品,宋元的石刻、钱币,以及明清时期的金银器、瓷器等,几乎囊括了所有文物种类,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与历史的盛宴。
同时,展陈以代表海洋的海涛色与代表沙漠的璀璨金色为主色调,各展区在主色调基础上各具特色,使观众能够轻松理解展览内容。同时,整个场馆设计突出“线性文化遗产”的具象化呈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丝绸之路的壮丽画卷之中。
此外,展览还运用了历史场景还原、互动电子屏及多媒体呈现等多元化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路的魅力。
为丰富展览内容,主办方还精心打造了“1+6”系列活动,包括“从西北到东南——丝绸之路与中国大运河”学术对话、“海陆丝路那些事”文化知识系列讲座、“古韵丝途”文创非遗集市、《返航·丝路一号》沉浸式剧游等。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拉近公众与展览的距离,让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并喜爱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之后我们还会邀请十几家为我们提供优质藏品的博物馆的馆长来甬开讲。同时,我们还请来了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与宁波的非遗表演结合,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宁波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传承活化
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
12天,参观人数超4万人。
“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展的火爆,也成为宁波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缩影。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文化底蕴深厚,文脉绵长、文明厚重、文化灿烂。从河姆渡到城山渡,从井头山到翠屏山,从浙东学派到宁波商帮,8000年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交织、交融、交汇,滋养孕育了一批文化遗产。数据显示,目前宁波现存名人故居(旧居、祖屋)约332处、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04项。
今年以来,宁波深入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围绕繁荣发展港城文化,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仅出台了《宁波市贯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重点任务清单》,还启动《宁波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编制,以及“三名”保护配套制度。启动实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组建24支普查队伍,完成8034处文物复核,新发现“饮血茹冰”石牌坊、黄家岱墓等118处不可移动文物。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命名市级非遗项目372项,认定非遗保护单位396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15名,对活态传承困难、传承人年龄较大的25个项目进行了抢救性记录。
同时,宁波也加快推进天一阁南馆、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弥勒博物馆、王阳明纪念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文化标识建设;推进韩岭老街和王阳明故居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优化提升。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在于将其“存放”于博物馆,更在于睹物、思考、传承。近年来,宁波市持续加强活态传承,组织实施海丝文化、宁波帮系列研究、“两王”系列研究等一批重大文化研究项目,持续推进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宁波学”研究项目,“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欢喜宁波——温故非遗展”亮相国家博物馆,阳明文化入选首批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还承办了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同一条运河”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等活动。
宁波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宁波将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本版图片由宁波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