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

文章导航

“机器人+”点燃县域经济新引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革新发展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已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一起成为制造业产业技术革新的重要载体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装备。“机器人+”正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未来产业之路上加速前进的“关键燃料”。发展“机器人+”要聚焦难点堵点,拥抱发展风口。

  技术赋能,提升产业硬核竞争力。“机器人+”领域技术壁垒较高。一方面,县域机器人产业群需要在发展重点上慎重选择本地区或周边地区有应用市场、有基础,技术难易可控且不与外企直接竞争的领域。政府采取加大投入和降低创新风险的措施,引导大型应用企业参与发展自主品牌机器人产业,提升大型民营机器人生产企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在技术研发布局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瞄准下一代机器人产品和潜在需求特性加强研发投入和示范应用,同时保障好产品技术优化和性能成熟稳定。玉环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成果已应用在多个领域多个场景:在汽车零配件领域,通过引入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生产线自动化改造,降低了生产人工成本;在医疗器械领域,通过引入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优化调整。

  按需供才,激发产业持久成长力。尖端科技人才是“机器人+”发展的基石,要统筹解决好“远水”和“近渴”的问题。一是做好本地人才培养基本盘,广泛开展机器人产业技能人才培训。玉环市设置工业机器人应用等18个课程,推广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进一步推动人才增技提能,打造专注服务玉环特色机器人产业的“尖兵团”。2023年以来,全市已新增工业协作机器人产业等相关技能人才7500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200余人。二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以政府为主体促成与本地企业和外地研究团队合作,加快承接大型外企、机构的技术溢出。近年来,玉环市联合天津大学共建天大玉环数控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累计研发智能可重构数控系统与装备8项,运用于60余家本土主导产业企业,年均提升产值约3000万元。三是针对创新型企业搭建柔性用才桥梁,对接安排高质量科研人才入驻企业,定制个性化帮扶清单,以“点单式”合作实现企业需求与科技供给精准对接。玉环市已组建机器人产业工程师团队5个,吸纳国家及省级重点人才项目专家5人、特殊支持计划专家5人,帮助企业解决“静电场辅助低温多功能制冷技术”等技术难题10余个。

  强化保障,释放产业升级生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作用,集聚产业力量,提升技术和市场能力,在细分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意义。玉环市以“南湾智谷”产业园(玉环市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孵化器,完善机器人产业园区,提高优惠力度,引进优秀企业,促进创新创业,形成集聚效应,已推动环动科技机器人关节高精密减速器、震环高端机床、韩魏运动汽车整车制造等精密制造项目相继入驻,一批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将在此集聚。为进一步放大集聚效应,玉环市实施“揭榜挂帅”攻坚破难模式,组建机器人产业链招引干部专班,用好用活利好优惠助力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有机整合智能装备、金属再生等优势产业资源,跟踪挖掘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足的优质项目,开展“链长+链主”制改革,为“南湾智谷”全力招引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链主型”企业。瞄准下一代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前瞻性布局,更需要走出去、看未来。今年以来,玉环市先后组织赴宁波博创尔必地、星猿哲科技、杭州灵西智能科技等机器人龙头企业考察对接,和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导企业与公共研发平台合作,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项目、变胞机器人在医疗工业设备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等签约落地,累计研发智能可重构数控系统与装备8项,运用于60余家本土主导产业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相关产值超48.5亿元。

  【作者为玉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理论 00008 “机器人+”点燃县域经济新引擎 2024-12-04 浙江日报2024-12-0400008 2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