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中国行 长江之歌

在江西铜岭探访三千年前的古矿井——

见证青铜时代的绚丽辉煌

  春秋时代的码头门,西周的榫卯木架,商代的木辘轳和温酒陶器……很难想象,面前这些外形古朴的展品,件件都讲述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镇铜岭村,当长江文化考察队第三路来到这里时,一座崭新的红棕色建筑已拔地而起——8000平方米的遗址博物馆即将正式开放,馆墙上书写着巨大古朴的篆书“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

  我戴上头盔,爬进馆里仿造的巷道,四周漆黑下来的瞬间,仿佛一下子穿越回3000年前,听见挖矿工人的脚步声。

  “我们听到的,其实是文明的脚步声。”九江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汪建策说,“青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铜岭,当地人又叫“铁山”。这一带蕴藏着丰富的铜铁矿石资源,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直为江西九江管辖的钢铁厂供应铁矿。

  跟着瑞昌市博物馆原馆长刘礼纯爬上矿山,我注意到这一带的土壤大多为带矿粒的红色黏土。土坡上,一小截残损的木头露出地表。“那是近3000年前的木头,是古人用来加固矿井的木支护遗存。”刘礼纯说。

  再走几步,他又指着一个杂草掩盖下只露出一半的井口说:“这是春秋时期的矿井巷口,为了保护下面的遗存,我们把它回填了。”

  像这样的古竖井,“铁山”上已经发现了100多个。

  接着,他又踩了踩脚下说:“这下面有商代的采矿巷道,最深的地方有50米。”

  一切,都掩埋在毫不起眼的小山头下。

  爬上山顶,刘礼纯回忆起36年前那桩震惊考古界的往事。

  1988年春,铜岭村的村民在修路时,挖出了地下的古代竖井和巷道,里面有不少木质构件和青铜器皿。

  一天,九江冶金总厂副厂长周明节来到工地,他意识到这些可能是文物,便叮嘱铜岭村的老支书将这些器物送到瑞昌市博物馆。

  不久后,刘礼纯作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博班的一员,在瑞昌市博物馆看到了这些青铜器,“不得了!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处铜矿遗址出土的工具。”

  经过上报,江西省文物局迅速派人前往瑞昌铜岭进行实地考察。1988年9月,考古队正式进驻铜岭,国家文物局决定将铜岭铜矿遗址作为重点发掘项目。

  通过调查、勘探、发掘, 铜岭铜矿遗址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那么,这个遗址到底能追溯到多久远的时代呢?

  刘礼纯至今记得那个日子:1988年12月11日。那一天,在11号竖井的底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陶斝。这是个温酒器,底部还有被火灼烧的痕迹。“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让我们确信,遗址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330年前。”刘礼纯说。

  3000多年前,一个矿工在采矿间歇坐在巷井里,忙里偷闲小酌了一杯。

  3000多年后,这壶酒促成了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铜岭铜矿遗址包括古采区、冶炼区、选矿区和生活区。其中,古采区集中分布范围约7万平方米,不仅保存有地下采矿系统,还保存有露天采矿遗迹,在已发掘的18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古竖井、巷道、露采坑、工棚、选矿场等遗迹,并出土了石、木、铜、陶等生产生活用具。

  冶炼区散布面积达18万平方米,发现炼炉6座及大量的炼渣,估算古代铜炼渣合计有六七十万吨。按比例计算,在商至春秋这1000多年里,古人在铜岭炼出了120万吨至140万吨铜。

  这处遗址证明,中国大规模开采铜矿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余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铜矿遗存。

  “它不仅将我国采铜历史向前推进了300余年,还解决了商周时期中国青铜文化大宗铜料来源的重大课题。”刘礼纯说。

  如今,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已经正式开放。规划建设的铜岭铜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总投资约8.3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集考古、观光、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徐徐展开的商周时期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繁华盛景图上,江西铜岭是印证中国青铜时代绚丽辉煌的重要一站。

  (本报记者 郑琳)


浙江日报 文化中国行 长江之歌 00005 见证青铜时代的绚丽辉煌 2024-10-17 27138926 2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