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亲历

记者随玉环“海上供富大篷车”出海——

虾米加工、供销服务,一船搞定

  “小开渔”后,素有“东海渔仓”美誉的玉环迎来了出海捕捞、交易、生产的旺季。

  拖虾作业是玉环捕捞业的支柱,涉及虾类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产值超6亿元。传统渔业存在海上作业路程远、岸上销售周期长等问题,导致海捕虾产业体量虽大,渔民却利润微薄。为破解传统渔业的难题,玉环创新推出“海上供富大篷车”服务,把虾米加工厂搬到海上,组建包括加工母船、接驳船等在内的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同时在加工母船上开设“海上供销超市”,让供销服务和渔民一起“出海”,为渔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海上加工厂如何运行?渔民获得了哪些便利?近日,我们登上加工母船,前往茫茫大海,展开了一段难忘的海上之旅。

  航行12小时

  加工母船抵达渔场

  玉环坎门港口,天刚蒙蒙亮,停靠在码头上的“浙玉渔加99999”就是我们这次要乘坐的加工母船。这艘加工船长98米、宽16.8米,总吨位4484吨,船身上还印着“海上供富大篷车”字样,与附近的渔船一对比,庞大得好似一艘“航母”。

  “快上来吧,等船装好货就出发。”当我们正在打量这个庞然大物时,一个粗犷的声音从头顶传来,船老大刘进杰从二层甲板上探出身子同我们打招呼。今年46岁的刘进杰是玉环坎门人,和大海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踏上甲板,偌大的加工母船看起来空荡荡,包括刘进杰在内,“浙玉渔加99999”只有25名船员。一层甲板上,有船员正在搬运大米和新鲜蔬菜,这是“海上供销超市”在进货。我们帮忙将货物搬运到位于二楼的“超市”,并分门别类放置在货架上。从备货数量可以看出,渔民们需求最大的是大米、油等生活必需品。

  9时许,一阵汽笛声响,加工母船启航向着远海驶去。“这次我们要去69海里外的闽东渔场,那里盛产长角赤虾和白虾。”在刘进杰的介绍中我们得知,这两类虾是虾米加工的主要原材料,占玉环海捕虾产量近八成,这片海域可以说是玉环渔民的衣食之源。

  然而在以前,以捕虾为生的船老大日子并不好过。因为虾的保鲜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为了保证鲜度,渔船需要频繁回港,回来一趟至少10个小时,仅柴油成本就要两三万元,根本赚不到钱。2018年,玉环针对传统捕虾行业效益低的情况,探索创新“海捕虾全产业链”运营模式。“除了这艘加工母船,还配有6艘接驳船,渔民捕获的虾,通过接驳船运过来直接卖给我们,不用再回港卸货,不仅节约了时间,也省去不少成本。”刘进杰说。

  加工母船很快驶出手机信号区,船舱外的景色逐渐一成不变,近12小时的漫长航行在我们和船老大的交谈中缓慢度过。“你们得尽快适应,海上风浪大,船会晃得厉害,就算晕船也没法返航。”刘进杰提醒说。此时天色已晚,四周能见度不到百米。“设备都打开,准备生产!”看了一会,他对着对讲机大声下指令。“现在还会有船来吗?”我们疑惑地问。

  “接驳船白天收购完,就在附近等着我们呢!”刘进杰指着远处的一丝光亮,那是接驳船靠近的信号,“附近海域的船老大们捕捞好会通知我们,接驳船开过去收购他们刚打捞上来的鲜虾,直接拉回母船加工。我们提供上门服务,也不会耽误他们继续作业。”

  加工28分钟

  海虾变成新鲜虾米

  光亮冲破浓重的夜色,船号为“浙玉渔运10189”的接驳船摇摇晃晃地靠近。

  此时,近两米高的浪打过来,船头摇晃颠簸得更加厉害。“在这种情况下搬运货物,不会有危险吗?”抓紧栏杆,我们心里捏了一把冷汗。

  “放心,现在不用人工搬运了。”副船长郑根飞安慰我们说。只见他将一根长长的绳子用力扔到接驳船上,绳子的另一端连接着一根长90多米、直径25厘米的橙色水管。

  接到绳子后,接驳船上的工人将水管拉上船,船后退至80米处。“现在我们都用自动吸虾泵,鲜虾用水管直接吸过来。”郑根飞介绍,这种设备的效率能抵上15个人工。

  吸虾泵启动,我们换上工作服,跟着船员一起前往加工舱。加工舱有4个生产区、5条全自动精加工生产线,囊括了澄洗、煮熟、烘干、筛选等操作,还配备了可容纳4000多吨鲜货的冰库。如果不是脚下因海浪传来的晃动,恍惚间会错以为这是在陆地上的某间工厂。

  我们来到吸虾泵与生产线相连的位置,鲜虾已经被自动送到澄洗设备中。郑根飞递给我们一个塑料筐,指着与吸虾泵连通的另一个水管口说:“水管吸过来的虾量太大了,生产线没办法全部消化,需要人工分流,用这些塑料筐去接。”

  我们将塑料筐放到水管出口处,不一会就有鲜虾从水管口涌出,很快装满整筐。由于刚刚从海里捕捞上来,这批海虾还很新鲜,外壳呈透明的淡红色。据郑根飞介绍,以前有的渔民会使用虾粉等添加剂保鲜,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2017年,曾因添加剂使用超标,玉环多家陆上虾米加工作坊被关停,海虾卖不出去。“现在不用愁了,就地捕捞、就地加工,时间、成本、鲜度、食品安全等问题都解决了。”

  沿着生产流水线,鲜虾经过一道又一道工序,仅28分钟就变成了红白相间的虾仁。由于没有任何添加剂,加工后的虾米鲜度好、口感好,外形漂亮,深受消费者青睐。

  “也因为鲜虾品质好,渔民拿到了更高的收购价,以前回港的虾一斤只能卖2元左右,现在能卖4元多,一艘捕捞船一年就能增收30万元以上。”郑根飞算了一笔账,目前这艘船每小时能加工2000箱、约40吨成品虾米,全年能达到两万吨以上,能间接为当地拖虾渔民增收上亿元。

  据了解,像“浙玉渔加99999”这样的加工母船,玉环市已投运4艘,加工原材料正从虾米、虾皮逐步拓展。这种运行模式,也让玉环成为国内领先的海捕虾海上加工中心,加工能力惠及浙江更多沿海从事拖虾作业的渔船。

  服务260艘船

  送货收虾同步进行

  第二天下午,我们跟着接驳船前往5海里以外的捕捞区,除了收虾还要把渔民需要的商品送过去。

  “一桶油和一袋米,还有一箱红牛,这是‘浙玉渔22518’上曹老大要的货,就按照进货价给他们。”出发前,刘进杰仔细叮嘱我们。即使没有手机信号,他也可以通过卫星上网和渔船上的船老大在微信上交流,这是“海上供销超市”能顺利运行最关键的一环。

  上了接驳船,我们才真正感受到大海的威力。船体窄小的接驳船就像一片叶子,随着浪头浮浮沉沉,坐在船上的我们被海浪颠得七荤八素,根本无法站稳。

  “前面这艘就是‘浙玉渔22518’,我们先送货再收虾。”船老大周爱建驾驶着接驳船缓慢靠近,直到两船并行。

  船体中间是整艘船摇晃幅度最小的部位,我们找了一个合适的角度,将木板搭在船沿上,做了个简易的滑梯,大米、油等比较重的货物通过“滑梯”送去对面,鲜虾也通过“滑梯”接过来。这个简单的运送方法来源于渔民的生活智慧,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把塑料筐滑到甲板上,省时省力。

  在连续接收几艘渔船的货物后,接驳船已经满仓。此时,距离我们出发已经过去3个多小时。据周爱建介绍,附近海域有260多艘玉环籍的捕虾船,6艘接驳船分别负责不同的区域,转一圈至少要两个小时,慢的话则要5个多小时。

  出海作业期间,接驳船除了收购鲜虾,最重要的任务是负责海上物资运输、日用品和农产品供应,让远航渔民随时能得到物资补给,最大程度延长海上作业时间。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渔民实际需求,继续提升和复制‘海上供富大篷车’模式,将服务延伸到渔业产业链各环节,增强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带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共富。”玉环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委书记、主任梁永弟说。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6 虾米加工、供销服务,一船搞定 2024-09-05 26775630 2 2024年09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