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海盐于城: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老年大学”

陈晓琪

  “压二挑二,挑二压二……”在嘉兴市海盐县于城镇构塍村“文化礼堂·老年学堂”内,海盐县竹器具编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何留法正耐心指导学员们制作竹编风铃。起底、挑压、编织、画圆、剪裁、收口,经纬纵横间,非遗之花于指尖绽放。学员们用柔韧的竹条编织出一个个精美的圆框,再用绳子将铜铃与竹编连接到一起,铃随风动,叮当作响。

  一经一纬编出炫彩创意,千丝万缕织就竹编精品。77岁的何留法是构塍村厉家组的村民,作为海盐县竹器具编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也是构塍村“竹韵匠心”文艺社的团长。今年以来,“竹韵匠心”文艺社每两周一次在老年学堂开展活动。包括何留法在内的文艺社成员围绕非遗竹编基础知识、基本技艺、产品制作、技艺进阶、文化传承与交流等内容,开课传授竹编技艺。“竹编讲述的是过去的农耕文明,我们设置不同阶段的竹编课程,满足不同水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也让于城非遗文化得到普及。另外,我们也不断探索竹编技艺与文创产品的融合,推动技艺焕新。”何留法说。

  构塍村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入选2024年海盐县“文化礼堂·老年学堂”首批建设试点村,该村拥有独特的非遗竹编技艺,依托这一优势,紧扣服务老年群体目标,着力打造“‘竹’梦构塍”品牌式老年学堂,围绕“非遗促共富”做好竹子文章,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作为省级农产品电商村,构塍村接下来将积极借助这一优势搭建竹编共富直播间,通过直播平台真实还原学堂竹编场景,把竹编产品的制作过程、设计理念完整地展现给用户,用心用情讲好竹编故事,助力“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在何家村文化礼堂内,老年学堂课程同样丰富多彩。近期,“草根‘民星’老年培训课”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何家村草根艺术团团长苏其观用诙谐的演绎与精彩的演讲,让前来上课的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海盐县于城镇建立“乐龄长青”镇域特色品牌,积极推进“文化礼堂·老年学堂”首批建设工作,紧扣服务老年群体目标,着力打造江渭村“悦康雅堂”、构塍村“‘竹’梦构塍”等“一村一品”品牌式老年学堂,从“求知、求健、求乐、求新”出发,让“文化礼堂·老年学堂”成为老年人思想引领的精神家园、素养提升的学习阵地、乐老享老的服务平台、老有所为的展示舞台。

  据悉,于城镇共有5个村入选海盐县“文化礼堂·老年学堂”首批建设名单,5个试点村通过资源整合、阵地融合、优势互补,开辟出老年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4月以来,构塍村非遗竹编系列特色课程、江渭村女子舞龙特色课程开启送学模式,进一步打通老年教育交流通道,实现各村“文化礼堂·老年学堂”资源共享。

  于城镇依托海盐县文化礼堂总堂“中央厨房”资源配送,启动“文化礼堂·老年学堂”“五送”工程(即送技术、送宣讲、送服务、送演出、送技能),打通老年教育和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该镇开展老年学堂活动80余场次,惠及老人1800余人次。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海盐于城: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老年大学” 2024-05-31 浙江日报2024-05-3100012 2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