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西湖区:校地联建聚合力
双向赋能促发展

  劳玉婷 廖雄

  近年来,杭州市西湖区积极深化创新强区、人才强区首位战略,充分发挥辖区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全面构建区校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摸索出了“资产盘活+资源协同”“技术领衔+市场驱动”“区校共建+产城共融”“多元服务+创新载体”等模式。

  校地携手,双向奔赴。西湖区聚焦“艺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小切口,不断做深做实“校地大工委”“艺术村长”等校地党建联建品牌,形成了具有首创性、全域性、可持续性的“高校经济”西湖经验。该区转塘街道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杭州市委党校、国科大杭高院等高等院校,不断深化“校地大工委”共建机制,探索党建共建、课题共研、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安全共防、经济共兴的“六共融合”新路径,形成多样服务、深度融合、合作育人的校地共建矩阵,促进物质、精神富裕,助推辖区高质量发展。

  转塘街道专门打造了由街道党委班子成员、高校聘任委员组成的“超级团队”,大力推进校地双方在基层治理、产业振兴、美育赋能等领域协同共进。

  依托共建高校及驻村艺术家资源,转塘街道以“文艺1小时”、乡村美育课堂等活动品牌,通过“你点单我上课”等形式,打造实景课堂,组织开展红色雕塑展、绘画展、茶园红歌音乐会等美育活动300余场。今年5月,该街道与浙江音乐学院联建举办“琴韵沐心舞何家”茶园草坪音乐会,推动经典红色音乐进茶园、进乡村。

  着重做好“艺术村长”和“艺术生活街区”两篇艺创文章,街道积极探索艺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校地共建引领共同富裕的全新发展路径,联动打造大岭艺术街区、白桦崊手作园等人才孵化基地,有序推进无垠之境艺术社群、BAC艺术社区、艺谷园区风貌提升等艺创项目,做好人才招引留用工作,加快产学研成果转化,助力打造青年留杭第一区。

  校地共建,双向赋能。近年来,西湖区充分发挥高校高新科创优势,开展“链式”党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西湖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首善之区。

  围绕“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目标,西湖区与西湖大学双向奔赴、同向发力,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赛道,六年多来,共同培育高科技企业38家,准独角兽企业7家,总估值超140亿元。

  5月,由浙江省金控、西湖科创投、西湖大学共同组织的“创融桥·投融荟”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主题专场项目路演会就在杭州西湖大学召开。此次参与路演的6家企业全部是西湖大学引入的高层次人才所创办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涉及多个生命健康前沿领域。

  这只是西湖区大力深化校地合作的一个缩影。该区坐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中国美院、国科大杭高院、浙工大等高校18所、科研院所28家、下属科研平台110余个,集聚两院院士、高级职称专家、博士学位等科研人才。西湖区正围绕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国际交流、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协同载体共建等内容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强化精准对接、整合资源,推动区校融合发展、互惠共赢。下一步,西湖区还将继续探索多元校地合作模式,促进地方教育、人才、创新、产业等“多链共振”,全力构建区校协同的高校经济生态圈。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西湖区:校地联建聚合力
双向赋能促发展
2024-05-31 浙江日报2024-05-3100013 2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