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在良渚,感受“保护第一”的力量

  胡俊超

  我是杭州市余杭区“新时代创客说”理论宣讲团成员,也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这些年良渚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它已不仅是我的家乡,更是中国的良渚、世界的良渚。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特别是听到贺词里提到良渚的那一刻,我既激动又自豪,因为良渚文化的力量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良渚还只是一个靠山吃山的普通浙北乡村,石料开采是良渚安溪的主要产业。当地流传着一句话:良渚、勾庄千厂万厂,不如安溪石炮一声响。当时可谓炮声隆隆,灰尘漫天。家里的桌子一天擦三遍都还是灰,道路因为拖拉机、运输车常年进出,也总是坑坑洼洼。当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样一片土地底下竟然有一座五千多年前的古城。

  怎样处理良渚遗址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良渚调研时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了解到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6家石矿厂关停有困难,他第二天就赶到湖州调研,很快石矿厂彻底关停。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文化保护工程被纳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成为“八八战略”中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基本要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迎来新的春天。

  在良渚遗址的保护发展中,有舍就有得。虽然反山制动材料厂停建了,但保护了已知良渚时期等级最高的反山王陵;虽然瓶窑的104国道改道了,但保护了权力与信仰中心的莫角山宫殿;虽然杭州西复线绕行了,但保护了震惊中外的中国最早水利工程。青山还绿,遗址重生,当看到五千多年前的繁华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我心中无比震撼。

  如今,良渚遗址的保护范围越来越大。时代在进步,良渚的保护手段也紧跟时代步伐。作为当代青年力量与良渚文化的薪火传人,我会继续努力前行,把家乡文化传播好,把良渚遗址守护好,把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好。

  【作者为余杭区“新时代创客说”理论宣讲团成员】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在良渚,感受“保护第一”的力量 2024-05-13 浙江日报2024-05-1300029;浙江日报2024-05-1300031 2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