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透古观今,生生不息

  周思晴

  第一次去到良渚博物院时,我和一件名叫“刻鸟立高台符玉璧”的展品不期而遇。彼时,我的目光恰好穿过玉璧中间的圆孔,那一瞬间,我的视线似乎透过这只充满神性的“眼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定格在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国。良渚玉器十分精美,繁密的纹饰、神秘的符号,仿佛在向我诉说五千年前古老文明的传奇故事。

  很难想象在五千年前,人们如何制造出如此精美的器物。透过这些文物,我想象着良渚先民是如何耐心地在玉器上加工每一道线条,他们眼中的这些符号该是怎样的神灵或人物模样,具有怎样的意义,它们又是如何被深埋地下沉睡千年。千年一瞬,玉器表层的泥土已经全然褪去,但每一件器物的一呼一吸,便是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卷。

  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良渚文明,没有文献记载,完全依靠考古学家的手铲一寸一寸地发现、一点一点地探知,我们才得以穿过时间的迷雾认识五千年前的文明。良渚先民用智慧创造了伟大的良渚文明,考古工作者则用智慧揭示了伟大的良渚文明,这何尝不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

  站在时间的纵轴上,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遗址增强了历史纵深感与文化厚重感,赋予我们更为坚定的文化底气与文化自信。展厅里的每一件文物看似沉默不语,却已经道尽千言万语,它们在中华文明历史轴线的五千年坐标上有力地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久远的记忆,承载着中华先民的智慧、中华民族的基因。在良渚,我仿佛看见了中华文明的曙光,透古观今、生生不息。

  站在空间的横轴上,良渚的成功申遗,让世界认识了这个东方的古老文明,亚运会上活泼可爱的琮琮,更是让世界见到了中华文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力量。这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创造力,涵养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自信。

  【作者为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透古观今,生生不息 2024-05-13 浙江日报2024-05-1300028;浙江日报2024-05-1300027 2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