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刊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坚持人才强校 深化协同育人

  雷建鸿自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以下简称“浙江水院”)毕业后,一直奋斗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基层岗位上。近期,他获评2023年浙江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这一年度全省仅有2人获此殊荣。这是浙江水院毕业生扎根基层、不懈奋斗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浙江水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有情怀、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推进人才强校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青年博士秦子鹏于2021年入职浙江水院,2022年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23年赴地方水利局挂职锻炼。对于来校后的快速成长,他说:“作为一名老师,爱学生、爱课堂是自身成长的起点,学校提供的好平台、好环境是获得长足发展的坚实保障。”

  强教必先强师。浙江水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让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学校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育留”机制,构建引才聚才“强磁场”;完善教师培训与发展机制,搭建教师成长立体平台,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有特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是第一资源,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学校既积极筑巢引凤,又努力固巢养凤,持续优化人才工作机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

  近五年,在上级关心支持下,浙江水院引进各类人才330余人,人才数量大幅增长,队伍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学校列入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院校,获批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目前学校已获批浙江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申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深化协同育人

  赋能学生成长成才

  去年秋季,21级学生郑雪婷通过选拔进入正泰数智低碳高端装备现代产业学院产业班。她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紧跟企业需求,如分布式控制系统应用实例与项目开发、数智水务数字孪生低代码项目开发,老师会讲很多案例,上课实操机会比较多,半年来收获很大。”

  学校聚焦高端装备、水利水务、新能源和低碳环保等产业需求,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打造师资,携手培养人才。学校现有9家现代产业学院均实行“专属校内实体空间、专门特色实体班级、专项融合实体中心”办学模式,覆盖学校所有一流专业。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浙江水院积极整合企业、行业、地方等外部资源,深化协同育人的积极探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情怀教育,将思政工作体系与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深度贯通,则是学校推进校内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

  在校内外协同育人共同体合力作用下,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子,如省首届“最美水利人”姜丽君,新疆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萨木尕·海拉提,全国“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获得者汪松哲,因跪地托举伤者40分钟而被新华社报道的蔡卓奇,等等。据浙江省普通本科院校2022届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排名(第三方评价),浙江水院位列第一。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发挥“水利水电”优势

  助力高质量发展

  启动不到两年的浙江水院“数字孪生流域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其研发的基于数字孪生的精准调水技术已在省百项千亿重大水利项目中得到应用。学校遴选70余名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家、博士组成14个研究团队,走进水利建设一线和田间地头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助力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四川省通济堰等6个项目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海宁上塘河灌区入选水利部全国第一批试点灌区。学校不断发挥水利水电办学特色优势,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提高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

  人才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力量之源。浙江水院根据行业、区域发展新趋势,打造特色专业集群,新增智慧水利、人工智能、智能建造等新工科专业,助力区域人才供给生态不断优化。日前,学校“数字孪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心”成功入选“百城百校—数字孪生工程中心”试点项目。

  4月初,从浙江水院启运的“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智慧教室设备顺利抵达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该鲁班工坊由浙江水院牵头建设,是向世界分享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经验的生动实践。学校将通过开展更广泛的教育合作,加强水利、水电、电气等方面人才培养,让更多的中国标准与技术走出去,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输送更多人才。

  浙江水院还建有全国首家河(湖)长学院,近五年面向全国行业基层工作者开展各类培训15.3万余人次。 (裴新平)


浙江日报 专刊 00010 坚持人才强校 深化协同育人 2024-04-19 26784742 2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