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
本报评论员
今年是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
这是我第一次去景宁蹲点采访,这一去就是三周。
之前,我对景宁的印象,仅停留在杭州街边小吃店里一盘鲜嫩好吃的香菇,和小区超市里热情和善的景宁老板。
但这三周下来,我感觉景宁不容易、不简单,走过也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支撑景宁前行的,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一种精神。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牵挂畲族群众,关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2002年和2005年两次到景宁调研。他嘱咐当地干部要自力更生,带领山区群众早日实现小康。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提出“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要求。
蹲点期间,从县委书记到村干部,从电站工程师到畲歌大王,每一场对话、每一个故事,甚至每一个人的表情和语音语速中,都能让人感受到这八个字的力量。我感到这一精神已深深融入景宁这片土地,印刻到景宁人的心里,彰显在景宁的每一项工作中。
景宁人有跨越高山的渴望。“景宁这几年的发展,和自己比比算快,但跟浙江其他县(市、区)比,还要加油。”好几位基层干部跟我讲过同样的话。这句话,说出了景宁人力求发展的迫切心态。身处深山、空间窘迫、底子薄弱,要想改变面貌、发展致富,等不起也慢不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重新审视身边的溪流、高山,不仅引进建成了漂流娱乐项目,还发掘出适合发展水电的空间,争取到了难得的机遇——总投资92亿元的浙江景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落地一年多,改变了高山村梧桐人口不断流出的状况,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就业和村民返乡。若没有力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景宁不可能这么快就破局资源要素发展瓶颈,也不会有其积极争取富乐德半导体产业项目、惠明茶产业项目等一次次的努力。
景宁人有能闯能干的拼劲。紧邻景宁县城的外舍新区,面积3.3平方公里,对于山多地少的景宁来说无比珍贵。但因地处滩坑水电站库区下游,当年差点要随库区蓄水而沉入水下。景宁人做规划、改方案、跑丽水和杭州,终于批下外舍围滩项目。通过建防护堤坝等方式,在不妨碍滩坑水电站建设的前提下,留住了这处宝贵空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难题,比如需搬迁2万余村民。全县党员干部白天盯工程跑现场,晚上讲政策做工作,“白加黑”把老百姓的需求一一落实,10个月完成土地征收、房屋征迁,创下“景宁速度”。还有那一个个克服重重困难的落地项目、纷繁复杂的“大搬快聚”工作等,至今仍能让我从中感觉到“立志克难”的精气神。
景宁人有开放灵活的思路。采访期间,我们与很多“奇思妙想”不期而遇——“那云·天空之城”度假区,原本是一座废弃铁矿,景宁人将废弃矿洞改造成集酒窖、客房、音乐厅、博物馆、天空泳池于一体的综合体,变成了江浙沪知名的旅游与网红打卡地;“景宁600”品牌,将以往不为人知的高山蔬菜,通过电商平台卖了出去,还卖出了高价。还有,经营畲族服饰的陈卫娟,将畲族彩带与帆布包结合,在海外打开了销路,首批500件产品10天内售罄。
……
40年,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起点。
相比经济发达的地区,景宁的发展基础仍相对薄弱,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今后,相信景宁人将继续秉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依靠久久为功的决心、转变思路的谋略、善用要素的敏锐,把大山变成跨越的支点,走出一片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