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
张帅 高北晨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具有2500多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血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水道,不仅代表中国古代工程的卓越成就,也承载着丰富的世界文化内涵。开展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大运河文化在对外传播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传播内容存在认知差异。中国大运河的实际功用在于内陆运输和灌溉,欧洲运河则侧重于连接海港和内陆城市。大运河是促进中国古代南北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的关键水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战略意义则在于国际贸易。
二是传播路径需要与时俱进。如今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相对依赖纸质书籍、文献和影像纪录片等传统媒介,尚未精准契合现代用户习惯,难以充分满足国际用户主动参与文化共建的愿望。
三是传播载体缺乏多维构建。目前虽有地方政府、专业社团、企业等多方面平台用外语讲述大运河故事,但对大运河意义的展示多停留在表层,其内蕴的经济贸易、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价值尚未得到深度挖掘。此外,目前相关叙述基本着眼于整体性的文化和景观介绍,鲜少从亲历者、见证者等差异性视角切入,相对侧重历史价值,对当下故事的呈现并不充分。
四是传播人才有待大力培养。现在有关大运河文化宣传的国际力量,有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为代表的国际论坛等。但众多文化组织的传播团队并未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的效能。
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内容、路径、载体和人才等方面构建与国际媒介平台相适应的传播体系。
拓宽叙事内容。开放是大运河的亮色。拿浙东运河来说,东边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西边通过京杭大运河与隋唐运河连接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使节往来、海外贸易,均赖于此。为使大运河文化更好融入国际交流,需要深入讲述和发掘本土故事,同时找准其与世界文化和历史间的共性。如以“运河人”为叙事视角,在讲述本国民众生活故事的同时,多角度勾连他国运河相关群体,从农业经济、世界贸易、战略部署等角度,形成立体深入的传播思路。此外,利用大运河沿岸国际知晓度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剧、剪纸,以及外贸农副产品,如茶叶、丝绸等,将大运河文化与人类生活具象化串联,形成清晰、立体的运河地图,以帮助国际友人更好理解大运河文化的深层意义,进而克服认知差异带来的传播壁垒。
创新传播路径。可尝试举办运河主题的高端国际论坛和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讲大运河故事。创作运河相关的播客、短视频、电影、漫画、小说等文艺作品拓展大运河符号体系。开发数字化应用和文化丛书,通过全息投影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具象化大运河形象。利用全景VR、沉浸式影像等技术提升国际友人的远距离运河体验感,并在全球直播节目中邀请国际友人进入虚拟体验。通过国际社交平台发起大运河知识问答和游戏活动,增强国际友人的文化互动体验感,也可以通过此类平台,邀请国内外网络名人参与其中,实现运河文化个性化的细节叙事。
拓展传播载体。运河文创是拓展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必要载体。利用中国大运河沿岸丰富的产业链条,将书画、玉器等各类生活与文化产品借助媒介平台整合,打造具有商业竞争力的数字化商业平台,使更多“运河人”在购买运河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时,亦能感知其内蕴的精神价值,切实走进现代运河文化,主动和自发地为这一地标赋予更多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进而有效建立全球市场联系。在运河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上,让国际友人也能在对文创产品的实际使用中感知运河文化,构建起具有和平、交流、共建、共享理念的多维大运河。
培养传播人才。优秀的传播人才是获得国际传播话语权的关键。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需要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翻译者,还需要社交媒体运营等方面的互联网从业者。于翻译者而言,关键要思考如何转换、传递和对接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文化需求。如将中国运河的经济、文化概念和海外区域文化中具有相似概念的词语进行意译,以建立传递文化的基本通道,再将国际媒介平台关于他国运河文化的核心进行回输,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于互联网从业者而言,通过各类国际传播平台的梯队组建,形成关于大运河文化体系的网络传播系统,对不同圈层的国际友人进行精准文化传递。大运河传播团队只有在翻译、营销、社交媒体等领域深耕,才能保证对目标地区在主题、策略和平台等方面输出一致,从而形成具有集中力量的输出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亦具有丰富的世界文化意义。它见证了数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既连接中国南北,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物贸交流,也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能力、科技水平和艺术成就。古往今来,运河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提示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大运河故事及其内蕴的历史文化需要传播至全球各地,进而加深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认知。强调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在当代文明交流互鉴中作用的肯定。不断解决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的问题,既是为了凝聚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是在为共享全人类文化遗产助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传媒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