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前沿观点

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

  一个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中南大学学生刘路破解,使一些数学界前辈感慨“后生可畏”。甚至是中国数学界顶尖科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也将其收为弟子,为世人上演了一段“名师收高徒”的佳话。

  近一段,美国乔布斯的逝世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掀起了讨论创新人才的话题。很多人在力捧乔布斯的同时,也都反思为什么我们国家很难出现“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

  刘路在接受采访时候,当记者问他的爱好,他说除了数学之外,他还喜欢物理,但是物理需要做大量的实验,需要成本,对一个学生来说还没那么多资金。刘路的一席话或许能给那些感叹中国为何难出创新人才的人一些答案。

  《马说》中说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比喻辩证地分析了人才和机遇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发现人才的途径多是“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只有某些人在某一领域一鸣惊人的时候,才可以引来多方“伯乐”的关注。

  假如不是刘路破解了“西塔潘猜想”,他这批“千里马”又怎么能让“伯乐”们又是收徒,又是保研的?这些利于人才培养的外在条件总是在人才已经自学成才之后所补的“马后炮”。

  在当下的中国,怀才不遇而老死草野之间的人才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培养机制来保障培养人才。如果刘路能够有足够的实验机会和资金研究自己喜欢的物理,我们国家多一个“牛顿第二”也未可知。

  古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其实是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的抒发,但是也道出了当下一些人怀才不遇的心情。“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中国不缺乏,而是人才缺乏外在的培养条件和展示平台。

  选拔人才不能总依靠“千里马”自己展示,而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培养人才制度充当“伯乐”,当“伯乐”有了制度的“慧眼”,那么我们国家的“千里马”也多了起来。


浙江日报 人文·前沿观点 00015 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 2011-10-14 2177070 2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