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屠呦呦致敬
桑书田
正是华夏大地丹桂飘香时,9月23日,我省宁波籍81高龄的女科学家屠呦呦登上美国纽约奖台,摘取了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桂冠。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亦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作为土生土长、名不见经传的中药化学家,屠呦呦获得的这一殊荣其意义是多重和深远的,不仅在于中国的一名科学家被国际医学界所瞩目,更在于她所领导的团队发掘祖国传统医药,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效的抗疟疾药——“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全球广泛应用,每年挽救了100多个国家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成为中国传统中医药和传统医药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的一个极好典范。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屠呦呦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令人敬仰。早年毕业于北大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的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她思想前卫、眼光敏锐、敢想敢试、善于创新。冬夏春秋几十年来,她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埋头于钟爱的中医药研究。难能可贵的是,她富有一位科学家的良知美德,更有一份忠于祖国、服务民众的情愫操守。她退休不退志,耄耋之年还再发“新热”、奉献“余热”,可谓生命不息、攀登不止。她耐得寂寞、宠辱不惊,秉持不为名不为利、不浮躁不气馁,尽管历经190次的失败,尽管科研成果40年里未得到国内公认,尽管既无博士帽子,也无中国两院院士头衔,她不计较公平不公平,不在乎名气不名气,依然锲而不舍、笃行不倦。
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的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是金子总会发光。今天,屠呦呦是“八十而荣天下知”,为她自己,也为浙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由衷地祝贺她,向她致以崇高的敬礼!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亦需反思我们的科技评价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