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玉蜻蜓》
(外一篇)
□蒋丽萍
我对弹词《玉蜻蜓》,痴迷到百听不厌的程度。日前,在“评弹之春”的艺术讲堂上,有幸聆听王柏荫先生讲述这部书的艺术特点。老先生以87岁的高龄,在一个多小时的讲话中,中气醇厚,平实中不乏幽默,尽显弹词名家风采!
老先生将《玉》的艺术特点总结了有几条。第一是不落俗套。一般小书(评弹分大书和小书,大书即评话,只说不唱的;小书是有说有唱的)的故事都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之类,《玉》却没有落入这个窠臼中,故事另辟蹊径。
第二个特点讲出来吓了大家一跳:《玉》实事求是,不欺骗听客。这么说起来别的书是在骗人?老先生解释说:好多书里都有“托三桩”,《描金凤》里徐惠兰临死之前托三桩,《珍珠塔》里陈翠娥小姐病重也托三桩,可是他们托了三桩之后何曾死啊?全场此时爆发出笑声和掌声,晓得这是老先生放的噱头。“只有《玉》里的金贵生,托了三桩之后就死了。阿是没有骗奈?”
第三条也是弹眼落睛的:别的书里,主角都是贯穿始终的,可《玉》里主角金贵生出场不多久就死了。“书胆”这么早就死了,而后面的书还越说越精彩,阿有过?我在下面想想,这一点的确了不起,非大手笔不能做到。
闲书不闲、悲书不悲、小人物派大用场等等,接下来的这些特点,每一条都是评弹艺术中的“真经宝典”,经他结合书情讲来,使得听众不光对《玉》这部书理解更深,对评弹艺术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老先生在讲述《玉》的艺术特色时,还介绍了说《玉》的名家。他提到了被誉为“翡翠玉蜻蜓”的张云亭先生;被誉为“阴间秀才”的周玉泉先生——以上两位都是他的“太先生”。他着重介绍的是他的老师、弹词大家蒋月泉先生。
至于他自己,他只说仅仅是为这部书添了几块砖,加了几瓣瓦。其实,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先生曾经评论过:“王柏荫既学了蒋月泉的优点,又学了周玉泉的长处,可王柏荫就是王柏荫。”这就是对他的艺术的高度肯定了。
那天,在偌大的会场里,面对几百位听众,这位十八岁拜师学艺,说了六十年《玉》的老先生,却是讲起自己在艺术上的遗憾来:“我真佩服尤惠秋,他把蒋调、沈调捏起来,创造了尤调;我呢,在唱腔上只想摹仿,可你唱得再像蒋月泉,到底不是蒋月泉啊,所以,讲起来是失败的。”这一番话,说出了艺无止境的追求,也表达了老先生高尚的人格。
读宋云彬两则日记
记日记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惟其如此,日记就很能体现记录者的心境。日记又因为记录者的有意和无意,保留下许多当年社会的诸种风貌,因为是个人率性而记,有着官方史料所不及的细致和生动。几年前,著名文史学者宋云彬1938 年 —— 1966年的日记印行发表,极有可读性。现摘出两条来,与诸位一起品评:
1955年8月16日
上午赴文联与郑伯永谈。赴体委会。下午三时半,偕妻及云裳并挈京奕赴学士坊,看房子修理情况。又赴灵隐寺。至楼外楼小吃。归来顺道看张阆声,知图书馆干部陈光汉因自觉历史有问题,畏罪自杀矣。今日五时许灵隐一带有阵雨,天转凉。(见宋云彬《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P392)
从时间上算,这时该是肃反时期。宋云彬在记录中,并没有对陈光汉自杀一事有什么评说,“畏罪”二字,当是定论。斯时,宋云彬作为民盟浙江省负责人,赴北京开会,到周边地区视察,观梅兰芳戏剧,与朋友喝酒唱和,鉴赏文物,涵养兰花,境况还算优渥。两年后,宋云彬被划为浙江省的大右派,撤职罢官,受批判。
在1958年3月19日的日记里,我们又看到了陈光汉的名字:
……赴松泉阁书店,购得含芬楼影印本《鲒埼亭集》,价九元六角。此书有浙江图书馆藏书印,余初不愿购,及见第一册粘附浙大图书馆致陈光汉函,谓:本馆同意以《四部丛刊》初编本《鲒埼亭集》一部与先生交换《敬乡楼丛书一、二、三集》云云,遂决意购之。陈光汉者故浙江图书馆馆员,于《肃反》时自杀。此书有陈光汉朱笔誊录前人校语。扉页有陈光汉题记,谓“海宁张冷僧藏有手录严修能批校《鲒埼亭集》,余假得照誊一过。修能名元照,一字久能,号悔庵,归安人,许周生宗彦《鉴止水斋集》卷十七有传。修能卒于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此书披阅,自甲戊至丙子皆注岁月及力疾伏枕字。则较其校勘之精勤可知。原书朱墨兼施,今概用朱笔。庚寅秋后陈光汉记于杭州西湖寓庐”。庚寅为一九五O年。观此,则光汉为学亦甚辛勤。严校甚精核。此书书贾实大可居奇,余竟以不满十元之价购得之。(见宋云彬《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P457)
当我们感喟陈光汉这个寂寂无名地死去的知识分子,因为偶然又偶然的机会,终于被宋云彬发现他“为学亦甚辛勤”,“严校甚精核”时,也注意到记录者的心境。斯时,宋云彬已经被打入九地之下,看人便有了另外一副心肠了。这则日记不厌其烦地详细抄录了陈光汉的题记,当是某种心境的写照吧!
(配图:连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