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翻开浙商创业史,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中,积淀着深厚的精神力量: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创业勇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经营谋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奋斗意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无畏气概……很多前来浙江考察的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浙商最大的优势在于精神优势。”
今起,本报推出“企业家精神今日谈”专题报道,重温30年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企业家精神,希望能给当前正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企业有所启迪,更希望他们以今天的行动书写企业家精神的新篇章。
远离市中心的繁华喧闹,创立38年的华立集团选择杭州市郊的华立科技园作为新址,就如同“华立”每逢潮起潮落时所坚持的那一分清醒。
谈到眼下不少企业面临的困难,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淡淡一笑:“我上任的第一天,就是从逆境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较大的经济波动,“华立”的前身余杭仪表厂那时处于半停产状态,产品积压严重,经营难以为继,2年中换了5任厂长——27岁的汪力成就是第5任厂长。他带领员工研发新产品,渡过了这一道难关。
或许是因为这段经历,汪力成现在“每逢逆境来临就特别亢奋,特别想战斗”。他说:“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一路顺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既不能错失机遇,也要懂得如何应对风险。”
20纪90年代中期,许多企业热衷于追求规模,搞多元化,似乎每一个行业都能来钱,都不能放过。稍具规模的“华立”,最多的时候投资涉及汽车配件、家电、餐饮、食品、卫星电视等12个行业,设立的独资、合资企业达23家。不过,摊子一铺开,资金紧张的苗头很快就暴露了。
“当时,有些企业认为等到第二年形势就会变好了。我觉得不会,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有问题。”这股多元化热潮,反而让汪力成冷静下来,并及时做出紧缩战线的决定:从12个行业压缩到3个优势产业。这次大调整历时几年,但最终使华立集团化险为夷。
3年前,华立集团又站在调整的节骨眼上。看到制造业面临的恶性竞争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汪力成在公司半年度工作会议上提醒各个成员企业,“冬天即将来临,要准备好过冬的棉袄。棉袄不穿没关系,但没有会冻死。”
很快,所有的子公司从“一味做大做强”转向“做精做强做长”。实行多年的销售额和账面利润考核被取消,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性净现金流被列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最值得一提的是,占华立集团一半利润的房地产行业,尽管仍然被众多企业看好,汪力成却作出了退出的决定。因为他认定,这个行业粗放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华立”进入房地产行业,是为了用发展初期的高利润补贴制造业,退出是迟早的事。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再一次让华立集团免于“触礁”。(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经过这番调整,华立集团通过资本运作介入的医药产业,代替电表产业成为第一主业。现在,医药产业份额已经占到集团收入的40%多,今年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到过华立集团的人都会对这句话留下深刻印象——“成功源于责任,激情成就梦想”。汪力成说,如果没有对产业的责任,自己坚持不到今天;如果失去激情,很难想象如何去应对每一次困难。正是“责任与梦想”使他保持灵敏嗅觉,时时处于临战之中。
既然潮起潮落是企业发展的规律,未来面临的挑战就可能更加严峻。汪力成告诉记者,“华立”眼下又在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在产业布局上做大医药主业,同时逐步把自己在其他产业的经营者角色转为投资者角色。他希望在更大的风浪来临之前,让“华立”练就更为强壮的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