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景宁县报道组 叶秀华) “从小小的裁缝铺搬进这现代化的新厂房,畲族服饰生产能力扩大了约80倍,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了!”看着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喜迁新居,景宁畲族自治县龙凤民族服饰公司老总雷献英开心地笑了。
景宁对畲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提升和开发,并依托畲族风情旅游业,不断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畲族服饰、刺绣、彩带等从“自给自足”逐步向游客“提篮小卖”,一些加工畲族服装的裁缝铺、编织彩带的家庭作坊、制作手工艺品的店铺等应运而生。但简陋原始的制作方式、低效的生产能力,制约着畲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
“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进行深度开发。”今年以来,景宁启动了新一轮畲族文化产业“创业行动计划”,一系列举措让该县传统的畲族小手艺开始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结缘,古老的畲族文化在流水生产线上奏出了新的音符。
龙凤民族服饰有限公司上马新的流水生产线后,已经从原先的服装裁剪铺“变身”成集畲族服饰、围巾、首饰、凤凰冠等畲族特需商品研发、生产的公司化运作企业,并于近日被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确定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成为全省两家定点生产企业之一。此外,借助在义乌开出的民族手工艺品柜台,曾经创办了该县首个畲族民俗民间陈列馆的陈晓琴开办了畲族手工艺品公司,畲族布包、挂毯等30多种畲族产品全部在流水线上生产;该县还在双后岗畲族村创办了全县第一家工厂化性质的“畲族彩带作坊”,为蓝延兰等10多位编织畲族彩带的妇女提供了集中作业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