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绚丽丝绸成为中俄两国人民
沟通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 180余件珍贵丝绸文物和展品,体现中国丝绸文化的底蕴
· 56件当代丝绸产品,令爱美的俄罗斯人心花怒放
· 剡溪:“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 俄罗斯,为中国丝绸文化喝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剡溪:“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王洪良 施展
  11月4日,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伟志,原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江曾培等20余名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来到嵊州,专门就嵊州剡溪文化进行了研讨,并开展了剡溪文化采风活动。上海文化界人士纷纷表示,灵秀的剡溪之水,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段黄金水道,它哺育了嵊州的草木才子,孕育了优美的越剧。

  “浙东唐诗之路”,始源自钱塘江,上溯到绍兴镜湖,沿浙东运河、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经沃洲山、天姥山直抵天台山石梁飞瀑,这条古老水路全程约190公里。而剡溪,就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剡溪之水从何来

  剡溪之水从何而来?《会稽绩志》说:“剡溪古谓之了溪,禹治水至此毕矣。了溪一名禹溪,今溪畔有禹溪村。”另据《汉书·地理志》,汉景帝在公元前153年置剡县,即“山有剡山,水有剡溪”之称。

  剡溪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著名的河流。唐《元和郡县志》称:“剡溪出(剡)县西南,北流入上虞县界为上虞江。”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九六剡县》:“剡溪,在县南一百五十步……” 1999年版《辞海》载:“剡溪,在浙江嵊州市,即曹娥江上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称:“剡溪,即今浙江曹娥江上游。”

  从嵊州市区至与上虞市交界处为止,称为现代意义上的剡溪。学术界普遍认为,剡溪的源头有四:一是发源于磐安县尖公岭的剡溪干流澄潭江;二是发源于天台华顶山的新昌江;三是发源于东阳市道尚岭的长乐江;四是发源于宁海与新昌交界处虾脖尖的黄泽江。四条河流最终都汇入了剡溪。

  四明山、天台山和会稽山等三山连绵环抱,剡溪是中间的一条水路。古代陆路交通不便,诗人们无论从何处到浙东,经过剡溪都是最佳的选择,剡溪成了从水路进入浙东诸多胜境的要道。

  嵊州市的三界镇嶀浦潭,据史料记载为剡溪口,是剡溪下游的起点。从这里坐船逆流而上,再上溯至艇湖山麓,江水流量充足,船只一路畅通无阻,眼前则是一派田园山水风光,坐船自然更为惬意。在古代,即使有了官道也必然颠得头晕目眩,而坐船赏景的感觉显然好多了。

  三百诗人吟剡溪

  剡溪的别名很多,剡川、嵊水、戴湾、北注青川,大概是喜爱她的人太多了,争着为她取名。江水从嵊州市区西侧流淌,穿越群山,迂回曲折,形成剡溪九曲。自然景色之美,难怪白居易也要赞叹“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了。

  事实上,魏晋时代才是唐诗之路在文化意义上的源头。辞官归隐的书圣王羲之沿剡溪而上,最后终老于嵊州市金庭镇的金庭观,据传他用的剡藤纸,就是用产于剡溪两岸的千年古藤精制而成。

  魏晋后,唐代诗人追随足迹逆水而上。李白先是在梦中入剡,醒后吟道“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最终,循着梦境“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其实也不乏浪漫,倾倒于“越女天下白”后,又吟道“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袁枚来时溪水很急,虽《过剡溪水急舟不能上》,仍写出了“看山不厌复,看水不厌曲。剡溪百里中,两景皆到目”的好诗……

  在《全唐诗》收载的2200余位诗词作者中,泛游过剡溪的共计为300余人,留下了至少1000余首诗词。一条溪流,吸引了那么多的诗人歌呼啸傲于此,这在国内也是十分罕见的。

  孕育悠久越文化

  2005年,长江下游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小黄山遗迹在嵊州市甘霖镇一个叫小黄山的山坡地发掘成功,名列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古人一向钟情于依山傍水而栖,这充分表明这个位于剡溪上游的小山坡,在近一万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也许从那时起,这条当时尚未命名的浙东小溪,就以其秀丽的景致和丰饶的物产,开始孕育有着越乡特色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

  九曲剡溪中,最有名的是嶀浦。嶀浦崖并不高,却是个望风景的好地方。当年吴越王钱镠巡视领土时,见此胜景也禁不住驻足长啸。连绵的崖顶有长长的卵石道,据说是谢灵运故道。东晋士族南渡后,始宁县(三界是县治所在地)被赐为谢家封地,谢灵运的祖父谢玄淝水之战后出任会稽内史,并开始经营始宁墅山居。而谢灵运有一篇著名的《山居赋》,其中的山居就在嶀浦南10公里处的嵊州市仙岩镇谢岩村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吟的“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犹在”,就是指始宁墅山居了。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纷至沓来。王羲之、戴逵、戴颙、许询、谢灵运等壮游、归隐或终老于剡中。盛唐时期自然不必说了,之后依然有许多名人畅游剡溪,朱熹、汤显祖、张岱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古老剡溪孕育了悠久的越乡文化,陶冶了嵊州人的情操,铸造了嵊州人的秉性。明清时期,剡溪边上陆续涌现了不少形式各异的戏台。这些古戏台或隐居在穷乡僻壤,或静卧在乡镇集市,数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在全国也不多见,目前尚存有200余个。就是在这些古戏台上,诞生了我国第二大剧种——越剧,走出了“越剧十姐妹”中的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等越剧表演艺术家。如今,古戏台的热闹场面还不时可以看到,逢年过节、喜庆典礼、庙会赶集,人们总要邀来戏文班子,在古戏台演上三天三夜。

  千百年已逝,剡溪风光依旧。如今,嵊州正将剡溪沿岸珍珠般撒落的乡土文化串联成线,“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成为嵊州响亮的文化品牌。王羲之故居、百丈飞瀑、崇仁古镇、华堂古村、剡溪漂流等景区的开发及中国领带越剧节、国际书法朝圣节的举办,每年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今年,嵊州市又成立了剡溪文化研究会,从学术上加强对剡溪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题图:剡溪漂流 李红卫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剡溪:“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王洪良 施展 2007-11-16 48256F32002924A648257384000CB03C[A1-杨新元≈B1-黄采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