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环保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以下简称“民生指数”)最近正式发布。
“民生指数”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以百分制为刻度的该指数显示,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为68.05分。这一数据反映出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很高,但参与性不强。
“民生指数”显示,从宏观的环境污染问题到微观的各地发生的环境事件,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圆明园防渗事件等,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层面也越来越广。其中,公众对环境污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宏观环境问题,关注程度均达到80%以上。调查发现,公众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四大污染源认知清晰,认为工业污染导致的空气污染是目前公共空间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次调查还发现,有较多公众认为:环境问题等同于环境污染。数据显示,公众对环境负面问题的敏感和关注程度远高于自然保护区等正面的环境问题。
负责“民生指数”全程研究与管理的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研究人员认为,环境保护外延很广,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公众将环境问题等同于环境污染,是由于对环境污染问题敏感所致。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方面是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切实影响到公众日常生活,亟需处理和改善;另一方面是对环境负面问题曝光较多。
“民生指数”显示,公众环保主动性较差。环保参与能力不够强,“光说不练”的占多数。更须引起重视的是,绝大多数公众一旦遇到具体环境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参与。数据显示,80%以上的公众最近3个月没有参加过环保活动,而参与的公众仅占6.3%,两者之间差距显著。而且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目前公众最关注公共空间的环保情况,比如空气、水、噪音等,关注程度达到3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公众对拥有干净整洁无污染的公共环境的期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迅速带来改善并获得利益的环保行为受到大力推崇,而有意识学习环保知识并用于日常生活,或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或钱物的环保行为,则少人问津。
“民生指数”还显示,公众关注环保的出发点主要是个人权益,而责任意识较淡薄。为“民生指数”研究提供支持的中国民生银行专家指出,公众关注领域和行为的差异说明,公众并没有将公共空间环境保护和个人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更多的情况是,当环境问题影响到个人生活时才去采取一定的行动,而这种行动也属于维护“个人利益”的行为,而不是促进公共环保的行为。公众的环保参与期待更多的“责任公民”意识。环保等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体制,将环保纳入社会公共事务全民参与范畴。据《光明日报》